世说新语|“文物修复师”走红背后的思考母乳喂养的宝宝,依旧发育不好,可能是这4种错误喂养方式导致的(陶瓷修补材料有哪些)修补陶瓷技术,
前不久,一场吸睛的职业技能大赛在山西太原举行。来自全国的219名选手同台竞技,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这场比赛共设木作、泥瓦作、陶瓷、壁画彩塑和金属文物修复师以及考古探掘工等6个项目。(《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报道)
这真是无比“金贵”的一场职业技能竞赛。从选手到裁判,他们之中既有中国文物修复领域的“国宝级”高手,又有未来可能会成为“文物医生”的技术新星。他们的职业技能能否薪火相传,事关文明的延续与发展。这也难怪“文物修复师”成了近年来最受舆论关注的网红职业之一。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确实,大赛中表现优异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用巧手和慧眼,用匠心与热忱,让我们看到了可贵的工匠精神,看到了他们守护中华文化的决心。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文化领域有越来越多青年人,坚定地选择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他们对职业的尊崇和对专业的信念,将成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坚实基础和力量源泉。
然而公众对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的理解与认识,是否与这一行业日益走向职业技能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现状相匹配呢?换言之,文物修复师在许多人眼中是炙手可热的网红,但我们确实看见了这个职业最闪亮和宝贵的价值吗?
自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热门节目将“文物修复师”这一行当推至公众视野,大家燃起的好奇心就给这个职业营造了许多“滤镜氛围”。比如把文物修复师都想象成世外高人,神秘、优雅、受人崇拜,修一件残画或破碎瓷器,收入就高得令人咋舌……这固然是大多数人对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缺乏了解所致,也与当下社会对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存在短视现象不无关系。
其实,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的规范化、科学化,早已成为全世界共识。日本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文物领域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各种“文化财”(日本对文化遗产的统称)制作技能评级考试非常完善,工匠们可以通过参加技艺水平评估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受认可度。在意大利,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推进文物修复师的培训和评估,力求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而我国2021年10月也颁布了首个文物行业职业技能标准——《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迄今为止还举办过三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让更多有能力的人加入文物修复行业,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基础上,推动“文物修复师”职业的开放性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
曾经有网友开玩笑说,熊猫基地的大熊猫“奶爸”“奶妈”,考古发掘现场和博物馆里的文物修复师,都是最让人羡慕的职业。这表达出我们对这些曾经“冷门职业”的再发现和再认识,是这些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职业和从业者受到尊重的体现。但是,对于一份职业和一个行当来说,要想人才济济实现长远发展,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关键是持之以恒保持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因此,全社会更当在“文物修复师”的职业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渠道和社会价值推广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促其补短板、增实力,方能最终实现推动中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刘采萍)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