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相州窑文化重放光彩(陶瓷艺术职业学校)中国陶瓷技术,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河南安阳相州窑复烧成功
古老的相州窑文化重放光彩
鲁鑫
相州窑复烧品受访者供图
今年8月,安阳相州窑复烧成果发布会在河南安阳召开,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宣布安阳相州窑复烧成功。经相州窑复烧鉴定专家鉴定,26种器型70件复烧品基本符合相州窑材料配方、造型、釉色、装饰技法等。
1974年2月,原河南省博物馆、安阳地区文化局在今安阳市北关区安阳桥村的洹河南岸发掘了一座湮没1000余年的瓷窑遗址——相州窑。从1974年至今,考古人员对相州窑遗址共进行了5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出土相州瓷器及各类窑具、窑炉残块等数以吨计,种类主要有罐、盘、杯、碗、壶等20余种。考古人员基本上明确了相州窑创烧与延续的时代、技术特点、器物种类、范围与布局等。这是一座创烧于北朝,历经隋代,延续至唐朝初年的大型的、烧制青白瓷的瓷窑遗址。其烧造的器物种类丰富多样,技术水平较高,深受北朝佛教文化影响,装饰佛教色彩深厚,时代地域特点鲜明,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烧制白瓷的窑口,对中国陶瓷技术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古发掘和出土资料表明,相州窑是中国北方公元4世纪至5世纪技术成熟的瓷窑。从多次的考古发掘来看,相州窑不仅规模大、延续时代长,其烧制技术高超程度和瓷器种类的丰富程度都是这一时期其他窑址所不可比拟的。根据检测,相州窑瓷器的胎体和釉的烧成温度均达到瓷器烧造的温度,即1200度左右。该窑生产的瓷器胎体厚重,胎质细腻、釉色鲜艳,有较好的玻璃光泽,叩之清脆,是典型的成熟的瓷器。较之北朝时期火候较低的低温铅瓷器,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和价值。
除相州窑窑址外,在安阳及周边的濮阳、鹤壁、临漳、磁县一带还发现一大批纪年明确的北朝至隋代的墓葬。这些墓葬内出土了大量的相州窑生产的青瓷、白瓷,这些瓷器烧制技术高超,保存完整,造型精美,种类繁多,文物价值极高。相州窑址与这些墓葬出土文物的互相印证,进一步明确了相州窑的时代,扩大了相州窑的影响。
由于历史变迁,相州窑中断了烧造。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河南相州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安阳市相州窑陶瓷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的专家学者,以及陶瓷专业设计制作大师等,对相州窑文化和艺术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该团队研究发现,相州窑是我国最早采用白色护胎釉工艺的窑口之一。瓷器上釉前,在胎体上先施一层白净细腻含铁量特别少或根本不含铁的瓷土作为护胎釉,这样既可以克服瓷器表面粗糙或凸凹不平的缺点,又可以掩盖胎料中因杂质未除净而泛出的杂色或黑点。具有玻璃质特点的釉层有白色护胎釉衬底,能提高釉色的明亮度、莹润度和玻璃质感。过去有人认为瓷胎上施白色护胎釉这项工艺始于唐代的邢窑白瓷,根据观察,隋代相州窑已广泛采用,这是隋代制瓷工艺上的一个新成就。
另外一个特点是,相州窑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深受北朝佛教文化的影响,瓷器上大量出现仰覆莲纹、莲瓣纹、圆点纹等装饰。这些装饰技法和纹饰的运用,体现了相州窑高超的装饰技术和当时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划花技术的运用,也为唐宋时期划花、刻花等装饰技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2020年以来,安阳市相继成立相州窑复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相州窑复烧文化传承座谈会,挂牌成立“安阳相州窑陶瓷文化研究中心”,并组织安阳市相州窑陶瓷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相州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展相州窑的复烧工作。复烧团队本着科学研究、遵循古法的原则,利用安阳当地原料,参照原制作工艺、原胎釉材料、原器物形制、原装饰风格,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上百次的反复试烧,终于成功复烧岀26种器型70件相州窑作品。在鉴定会上,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中国古陶瓷学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等的专家,一致认为本次相州窑复烧产品基本符合相州窑材料配方、造型、釉色、装饰技法等特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河南相州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伟锋说,他们将在继承的基础上,着力相州窑创新,以及文旅融合方面的落地研究和实践,力争让古老的相州窑文化重放光彩,为安阳文化与经济建设作岀积极贡献。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