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紫华

中国雕塑行业特高级研究员

连紫华,男,汉族,1970年4月出生,福建德化县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行业特高级研究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青年民间工艺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技术能手,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市工艺美术师评委库评委,德化县劳动模范,福建省德化县友滨陶瓷研究所艺术总监

连紫华出生于德化国宝乡格头村,从小耳濡目染,少年时他就深深地迷上的瓷塑这门传统艺术。他先就读于德化陶瓷职业中专学校,后来又到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他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柯宏荣,精通陶瓷原料配制到烧成等一系列全面技术,专长于传统陶瓷人物雕塑创作设计。先后有30多件作品在全国性的专业评比中获得大奖,2009年至今连续三届摘得工艺美术界“百花奖”最高奖项桂冠,并有10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英国珍宝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收藏。

☆由于坚守传统并勇于创新,国家博物馆为其举办“连紫华瓷艺作品展”。

连紫华是新生代德化瓷艺的优秀传人,25岁时便受故宫博物院邀请复制何朝宗的“渡海达摩”,被业界称为“仿何第一人”。他还是目前少有的几位能够全面精通陶瓷各个工艺制作环节的瓷艺师。他突破胎釉配方、制坯和烧成工艺等多项技术难题,将德化白瓷的体量、质地和精细度从整体上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他尤长于传统佛教人物的塑造,形神俱佳、高贵典雅,大朴善美,深具明代白瓷雕塑之气象。因此,连紫华还为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级文物宋代自在持莲观音专门制作出白瓷临摹复制品《自在持莲观音》。

继承中的创新,首创天然矿物质与瓷塑完美结合,提升了陶瓷艺术品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继承和发扬德化传统瓷雕的道路上,连紫华以传统人物、宗教为题材不断创新,赋予传统瓷雕强大生命力及文化内涵。如《纳福》作品中,弥勒其笑也憨,其德也厚,其智也纯,整个造型生动有趣,线条流畅,技艺炉火纯青,更为可贵的是他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和赤诚的情怀。他将宗教题材作品艺术化、生活化,让神秘的宗教题材陶瓷作品走下“神坛”,让更多人喜欢宗教题材作品。

《极彩释迦牟尼佛》是连紫华将德化白瓷与唐卡艺术结合在陶瓷艺术上的一个新的突破,连紫华首创天然矿物质与瓷塑完美结合,华丽高贵,用天然的蓝宝石、红宝石、绿松石、朱砂、黄金等为原料手工描绘而成,极大提升了陶瓷艺术品独特的艺术价值。之所以有这样的突破,除了连紫华自身的艺术修养之外,他的创新意识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要发展就离不开创新。连紫华在艺术创作上有自己的思想,其作品主题明确,无论是佛教题材、传统塑造形象,还是工艺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创新。他的作品意趣横生,让人倍感亲切。而在审美方面,连紫华也费尽心思,比如,坯体的处理也极尽创新之妙,历史上的彩绘,多是釉上彩或釉下彩,而连紫华却将陶瓷的彩与唐卡的彩相结合,避免了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缺陷,使得作品既色彩鲜艳又完美和谐。此外,连紫华在进行彩绘时也细致入微,勾线、填色、线面效果无不体现出技术创新。连紫华的创新并不仅仅局限于唐卡艺术与陶瓷艺术的结合,也表现在其意念上,比如,粗料与细料的色彩运用等。

“心法”重于技法,技法为“心法”服务,光有“技法”没有“心法”的作品只能是工艺品。

“对于陶瓷雕塑来说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陶瓷艺术家来说也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在创作中修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在修行中去创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连紫华把陶瓷创作这条路看作是修行之路。在这条路上,艺术家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此现代的手法;在发掘艺术内涵、忠实表现对象的基础上,从造型、装饰中勇于创新、敢于开拓。他的瓷塑作品线条凝练简洁、灵动飘逸,细部刻画生动、自然,尤以佛教题材作品见长。

他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入到释道造像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塑造的佛菩萨造像面相慈悲、静穆、祥妙,给人以亲近、宁静、澄澈之感,是难得的艺术佳品。连紫华说,“心法”重于技法,技法为“心法”服务,光有“技法”没有“心法”的作品只能是工艺品。创作中的连紫华,专注而宁静,人与作品合而为一,作品是他整个生命情感的投射。连紫华每一件佛像作品的开脸都是不同的,而这正是基于对宗教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连紫华对佛法的深入感悟和自己对修行的理解,使得其作品在佛教徒看来都是表法的,他是在修行中进行创作。

他几乎每天都在与瓷土对话。而这一坚持,就持续了几十年。偶尔,连紫华也会远行,寻找陶瓷雕塑的创作灵感。在陶瓷雕塑创作的道路上,他像是修行者一般,为着心里的信仰不断前行。

来源:泉州广播电视报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