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击灭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国。秦朝虽然只存在了十五年,秦始皇统一了车道,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但自秦始皇开始的统一事业,却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秦汉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得到初步巩固和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各族人民互相融合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由于秦代国家统一,各民族之间广泛地自然融合,对外文化交流逐渐开展,因而民族间互相促进的机会日渐增多。汉武帝以后,国力日益强盛,文化艺术飞跃进步。同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变化较大、品种较多的就是陶瓷器。

汉代儒学的宗教化,谶纬神学的兴起,厚葬之风的流行,反映在工艺美术的装饰题材上是羽化登仙、祥瑞迷信等一类内容占有极大比重。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陶塑明器等,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工艺美术上取得实用和美的统一,并向一物多用化发展。

一、【秦代陶器】

秦代的陶器经历了从“祭器”的尚礼到“用器”的崇用。秦陶俑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明我国的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

过去对于秦代陶器的发掘和研究不多,仅从几十年来的考古材料初步看来,自秦代统一后到汉代处六七十年间,物质文化面貌基本上保持着战国时期的状态。秦代印有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诏版”的陶量,也是秦代实行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陶塑艺术起源很早,古代遗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的陶俑似乎导源于代替人殉的习俗。陶土材料的可塑性是放生象生的最好材料。在战国末期,陶塑艺术迅速发展起来,其高峰则是今年在秦始皇陵发展的陶俑。

1、秦代陶量

为了保证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推行,秦始皇采取了很多法律措施。他规定每年二月,对全国度量衡器进行定期检查,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和统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公律》规定,县和工室(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由有关官府校正其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该矫正一次。本身有校正工匠的,则不必代为校正。这些器物在领用时就要加以校正。

下面陶量外壁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诏书。这种陶量出土甚多,都是当时的标准器具。此量形似圆桶,上口略侈,宽平沿,直壁,平底。外壁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是用是个方形四字阳文印作一排打在陶坯上焙烧而成。此器为秦代的半斗量,容量970毫升,折算每升合194毫升。

秦代 陶量(中国国家博物馆)

2、秦代陶塑

秦代的陶塑十分发达,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举世闻名的始皇陵兵马俑所见的大量的陶俑陶马,充分反映了秦代陶塑工艺的卓越技术。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始皇陵周围发掘的许多俑坑内,发现了一大批珍贵的秦代俑塑和陶马。在另外的一些俑坑中,也发现队列严整的武士和兵卒的陶俑。身穿铠甲的武士,着战袍的兵卒,手执各种制作精良的武器。陶马四匹一组,后拖战车,俨然是人马相同,排列整齐、有锋有后、有侧翼有后卫,步兵和战车混合编制的雄伟军阵。整个军阵,严整统一,富于变化,肃穆静立,而寓有动意。它们是“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兵强马壮,意气昂扬的秦国军队的形象记录。

秦始兵马俑的制作,无论是人俑、马俑都是精巧异常,而且形制巨大,显示出秦代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陶塑运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分件制作,套合粘接成初胎,再于表面覆加细泥,运用塑、捏、 堆、刻、画结合的技法,把人物性格的造型特征,揉合于艺术形象之中,这些陶塑,无论形象之生动,气势之雄伟,都表现了我国雕塑深沉熊大的民族风格。

在陶器表面涂色与彩绘应与仿木、漆器有关。纹饰繁缛,体例公式化,彩绘壶运用红、赭、褐、绿、黄、橙等色,从口缘到腹部分组描绘,并通常以红色或黑线作为组间的分隔,在壶腹中部常常作青龙、白虎、朱雀或云气纹,或作龙、虎、雀相追逐于流云之间,色彩绚丽,线条流利婉转,画面生动活泼,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秦代 跽坐圉人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秦代 兵士陶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秦代 兵士陶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秦代 兵士陶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秦代兵士陶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二、【汉代陶器】

瓷器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出现与东汉时期,距今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由于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又远比铜、漆器的造价低廉,而且原料分布极广,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广为烧造。这种新兴的事物,一经出现即迅速地获得人们的喜爱,成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战国时期,浙江境内已有原始瓷的生产,在楚灭越的兼并战争中遭到严重摧残和中断,到战国末年和秦之际得以复兴。并在西汉到东汉早、中期的三百年间,获得迅速发展,终于在东汉中、晚期由原始瓷发展为瓷器,取得我国陶瓷生产上划时代的伟大成就。

汉代时期陶瓷的品种有灰陶、釉陶、彩绘陶、原始青瓷以及砖瓦、陶塑等。装饰方法丰富多彩,有印纹、划纹、堆贴、彩绘、雕镂等多种。这时期的釉陶、彩绘陶、砖瓦、陶塑等,都有出色的成就。

1、汉代彩绘陶

彩绘陶是用黑、红、黄、绿、白等颜色在烧成的陶器上面描画图案,所以容易剥落。但是在出土物中有的仍然完好如新,如河南、陕西出土的彩绘陶壶、彩绘的茧形壶(俗名地灵)、彩绘陶仓以及盆、豆之类。这些彩绘陶器除继承战国彩绘陶的技艺外有所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汉代 彩绘陶茧形壶(河南新乡出土)汉代 彩绘陶壶(国家博物馆藏)西汉 彩绘舞蹈人物纹陶奁(河南洛阳出土)

2、汉代早期瓷器

汉代的早期瓷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种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当时的早期青瓷,品种有壶、钟、罐、碗、洗、盘,此外还有五连罐、耳杯、唾壶等。早期瓷器往往挂釉不到底,有弦纹、波纹等简朴的装饰。在南方,除浙江、江苏外,广东、湖南、江西、四川、贵州等地,也都有早期青瓷的发现。在北方,河南信阳擂鼓台,洛阳中州路烧沟等地汉墓中,也有发现早期青瓷,但未发现窑址。

东汉 越窑青瓷双系罐(浙江省博物馆藏)东汉 青釉扁壶(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西汉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壶(故宫博物院)西汉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故宫博物院)

3、汉代铅釉陶

铅釉陶制作的成功,是汉代陶瓷工艺杰出成就之一。根据考古发现的材料,这种陶器在陕西关中地区首先出现,但在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仍然极少发现。大约自汉宣帝以后,铅釉技术开始获得比较快的发展,此时关东的河南等地也有了较多的发现。到了东汉时期,铅釉陶流行地域十分广阔,西至甘肃,北达长城地带,东到山东地面,南抵湖南、江西等地,均有出土。

铅釉的主要着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铜使釉呈现美丽的翠绿色,铁使釉呈黄褐色和棕红色。这种低温铅釉陶,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枝瑰丽的花朵。它不仅有着翡翠般美丽的绿色,而且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光彩照人。在汉墓中发现的铅釉陶则纯系丧葬用的明器,至今还没有发现实用器物。

所见器物除了鼎、盒、壶、尊、鼎、羽觞(耳杯)、仓、灶、井及家畜圈之外,还有水碓、陶磨、作坊以及楼阁、池塘、碉楼等各种模型明器。博山炉以及狗俑之类也有见。铅釉翠绿光艳夺目,滑润欲滴,为以前所未见。

东汉 绿釉博山炉(陕西咸阳出土) 东汉 绿釉人像烛台(上海博物馆藏)东汉 绿釉铺首耳陶壶(故宫博物院藏)汉代 陶绿釉猪圈(故宫博物院藏)

4、汉代陶塑

秦汉时代的陶塑艺术,在我国陶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无论在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开创了新的境界。

数十年来出土的汉代陶制楼阁、住房、仓囷、城堡以及人俑、动物俑等不胜枚举。许多的淘井、畜圈以及陶狗、陶马、陶羊、陶猪、陶鸭、陶鸡等家畜、家禽的明器,不仅体现出制陶工匠们的艺术水平,而且还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古代动物的生态,为畜种演变历史的研究工作也提供了具体的实物标本。

汉初的陶塑艺术,明显地继承了秦代雕塑艺术风格。形体比较高大,注意细节的刻划,形象生动逼真,威严庄重,具有明快洗练的写实风格。在题材上,就地下出土陶俑所见,多为军阵场面,这一则是因为死者是武将,再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时期击匈奴、开通西域的那个时代的特点。

东汉 四层彩绘通体陶仓楼(焦作市博物馆)西汉女坐俑(陕西西安出土) 东汉艺人说唱俑(四川成都、四川郫县出土)东汉陶犬(河南辉县出土)东汉陶羊(河南辉县出土)西汉彩绘陶 (河南信阳出土)

5、汉代砖瓦

汉代的砖瓦生产十分发达,是具有较高艺术性的一个品种。汉代的砖瓦应用极广,除宫室所用外,民居也已广泛使用。作为建筑居室用的,有壁砖、铺地转等。此外,还大量应用于墓室。最有特色的是画像砖和瓦当。

画像砖

有空心砖和方砖两种。空心砖,又称圹砖。流行于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区。空心砖是一种大型的长方形陶砖,它是用模印出上、下两面及前后两侧四片泥坯上的花纹,然后加以粘合,两头再加封泥片,并各开一孔,以便烧制。这种砖由于中空,因此易烧,体轻,并可防潮。

砖的装饰,一般用几何纹作边饰,中间用几种纹模印出花纹,如树、鸟、虎、马、人物、楼阁等。也有表现主题的,其内容大体与汉画像石相同。

汉代 弋射收获画像砖(重庆博物馆藏)汉代 采莲画像砖(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汉代 丸剑舞乐画像砖(重庆博物馆藏)

【总结】

秦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陶俑,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明了我国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以及我国雕塑艺术明快洗练、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的形成。

汉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进步,在陶瓷发展史上也有所反映。这一时期陶瓷发展的突出成就就是西汉的低温铅釉陶器的出现和战国晚期工艺传统一度中断的原始青瓷,经过秦汉的复兴,在东汉时期终于烧制成功了成熟的青瓷器。汉代的建筑陶的烧制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由原始瓷向瓷器演变过程的完成,使我国陶瓷的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增添了一枝新的花朵。

【参考文献】

李辉柄著,《中国陶瓷鉴赏图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13

叶喆铭著,《中国陶瓷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