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王春发:精雕细琢间恢复文物原貌,30载无痕修复抢救传统文化(陶瓷器修复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陶瓷修复技术视频教程,
编者按:凝聚传世魅力,坚守打磨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散落在泉城济南的非遗项目皓若星辰,在非遗传承人默默坚守之下愈发熠熠生辉。新黄河客户端联合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遗传承人》系列报道,带领广大“河粉”走进本土非遗传承人的精神世界,记录当下非遗项目的现状和未来。
4月13日下午,仲春时节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的样子。在济南古玩城四楼,王春发正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戴着头镜,手拿画笔,聚精会神地为手里的一件唐三彩瓷炉进行打磨实平。在他的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古陶瓷,有的破损严重还未修复,有的已经修复得完美如初。在他的手里,有数不清的古陶瓷从一堆堆碎片到重获新生,恢复成完美无瑕的珍宝。
从小感受古瓷修复
一做就是30年
推开门,走进王春发的涌泉修善堂,一整面墙上挂着各种各样的古陶瓷无痕修复工具,有锤子、钳子、大小不同的螺丝刀等等,还有大约二三十个大大小小的罐子,装着配补专用材料。时值正午,正是古瓷器修复的绝佳时刻,在一旁的桌前,王春发正在戴着眼镜,对一件残损的陶瓷罐进行打磨。
今年65岁的王春发儿时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对修复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动手能力极强。家里的桌子、凳子、自行车、手表什么的坏了,他都能修好,遇到损坏的物品,他也很喜欢去修一修。
后来参加工作之后,接触古瓷修复渐渐少了。直到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春发结识了当时的古陶瓷修复大师钱旋先生,一眼就被他的修复技艺所震撼,决定拜其为师。经过三年的刻苦钻研学习,王春发的修复技艺得到了师傅的认可,从此走上了古陶瓷无痕修复的道路。
修复古陶瓷的工序繁琐复杂,前前后后大约十几种,需要大量的耐心和细心。往往一天时间,从白天到晚上的十几个小时,王春发都会坐在工作室里,对几件瓷器进行修复,春夏秋冬,至今已经走过了近30年。
“古陶瓷几乎贯穿了咱们中国的整个文明史,是中国的国粹。但是它们经岁月打磨后变得伤痕累累,如果不修复,它们就会失去本身的光彩。古陶瓷修复师恢复其风貌及观赏价值的同时,也是在抢救和修复传统文化。”王春发说。修复古陶瓷的最高境界是做到“天衣无缝”,看不出任何它曾经的残损,也看不出修复的痕迹,将其恢复到它原本的风貌。
打磨实平、调色配色
两道工序“难住”85%的无痕修复师
谈到瓷器无痕修复的困难,王春发说主要是在打磨实平、调色配色两个阶段。“打磨实平让50%的人望而却步,调色配色则阻碍了85%的人,可以坚持到最后的无痕修复师很少。”王春发说,做修复师需要能沉下心来 ,需要心沉水底的心性,精益求精的求索,乐此不疲的执着坚守。
“古陶瓷修复是文物修复中难度较高的一项,需要修复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较大的兴趣,对中国的历史、古陶瓷的发展史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要掌握古陶瓷鉴赏、色彩学、材料学、雕刻、绘画、文字等多项科目知识与技能,修复一件古陶瓷通常要用3到5个月的时间。”王春发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才一直坚持下来。
谈起从业后难忘的经历,王春发说,刚刚开始独自修复一件文物时遇到过困难,被人家打回来重做,那时候专门请了师傅回来,“从那一次以后,我就学会了,这么多年了,我修复的东西,没有人说不满意的。都是一致的好评。”王春发说,若是用金钱去衡量,他曾修过价值上千万元的古陶瓷,修复后使它的价值从4000多万涨到了8000多万,翻了一番。
遇到破损最厉害的文物,碎片数量很多并且还有缺失,那一次,王春发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件古陶瓷的无痕修复,效果非常好,它的主人也十分满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年经他手修复完成的文物有近百件。他认为,做文物修复,就是在抢救和保护中国古代文物与艺术品,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有很大意义。
向全国招收学徒
让古陶瓷修复技艺不失传
最近几年,王春发开始在全国各地招收学徒,目前他已经有了几位得意门生。修复工作十分枯燥,很多时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许多复杂的工艺,这对于喜欢短平快事物的年轻人来说尤为困难。“我也遇到过许多年轻人兴致勃勃地来,而且十分有天赋,却因为沉不下心以至于半途而废,我觉得十分惋惜。”
这是一门需要潜心学习的手艺,也是一门需要传承下去的传统文化。王春发目前在工作室开设了专门的培训班,学生年纪小的在十多岁,年龄大的50多岁,其中中年人偏多。如今,他的徒弟和学生已经有300多个,遍布全国各地。“只要他们愿意俯下身子、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这项上百年的技艺,就能像一颗颗种子一样,回到当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把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王春发欣慰地说。
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王铮 摄影:李焜染 编辑:孙菲菲
举报/反馈-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