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CC行业研究:周期触底企稳,静待需求修复(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修补陶瓷技术,
(报告出品方/作者:安信证券,马良)
1.MLCC 应用广泛,“五高一小”技术趋势明确
MLCC,全称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即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 是由印好电极 (内电极)的陶瓷介质膜片以错位的方式叠合起来,经过一次性高温烧结形成陶瓷芯片,再 在芯片的两端封上金属层(外电极),从而形成一个类似独石的结构体,故也叫独石电容器。 MLCC 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5G 通讯、工业控制、汽车电子、航天军工等领域。
MLCC 具备众多优良特性,是用量最多的被动元件之一。根据是否需要电源来实现其特定功能, 电子元器件可分为被动(无源)与主动(有源)两类。其中,被动元器件主要包括 RCL(阻 容感)以及被动射频元器件(滤波器等)。据 2021-2022 年 Household Application Factory 及中研普华数据,电容约占被动元件市场份额的 49%,而陶瓷电容作为应用最广泛的电容类 型,占据电容市场 56%份额。陶瓷电容主要分为单层(SLCC)和多层(MLCC)两类,其中 MLCC 具备高频特性好、容值范围大、稳定性高、体积小、无极性等优点,目前已占据市场主流, 2021 年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 MLCC 占比陶瓷电容 93%。据此推算,MLCC 在被动元件市场 中占比达到 1/4 左右,是用量最多的被动元件之一。
依据不同分类标准,MLCC 可以划分为各种型号类别。按照温度特性、材质、生产工艺、填充 介质,MLCC 可以分为 NP0、C0G、Y5V、Z5U、X7R、X5R 等;按照所采用的陶瓷介质不同,MLCC 可以分为Ⅰ类陶瓷电容器与Ⅱ类陶瓷电容器;按照材料尺寸封装大小,MLCC 可以分为 3225、 3216、2012、1608、1005、0603、0402、0201、01005 等。
全球 MLCC 千亿级市场,中国需求占比近半。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21 年全球 MLCC 市场规模 为 1147.19 亿元,预计 2022 年达到 1204.41 亿元。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21 年中国 MLCC 市 场规模为 483.5 亿元,占全球总规模比例约 42%。
2.新兴需求引领发展,国产替代大有可为
2.1.产业链:技术壁垒较高,垂直一体化为佳
纵观 MLCC 产业链:
上游(材料供应商):陶瓷粉体是 MLCC 最主要的原材料,约占 20%-45%成本,由日美厂 商主导市场。据 2022 年华经产业研究院报告,日本厂商占据 65%的陶瓷粉体市场,其中 堺化学占比 28%,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粉体厂商;美国 Ferro 占比 20%。
中游(MLCC 厂商):日韩企业主导高端市场,台系位于第二梯队,在中低端市场占比较 高,国内公司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下游(终端客户):据产业调研,2022 年 MLCC 最大下游为通讯市场(手机、基站等), 占比达到 30%,其次为工业(20%),汽车市场占比目前为 12%,但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 化持续推进,MLCC 单车用量快速提升,汽车已成为最具成长性的下游应用市场。
LCC 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粉料配方、印刷叠层技术、共烧技术。 (1)粉料配方:陶瓷粉体的纯度、颗粒大小等将很大程度上决定 MLCC 成品性能。高容粉体 材料是在钛酸钡基础粉中加入添加剂进行改性制成,对配方要求较高。材料性能越好,陶瓷 坯拉成的薄片就能越薄。陶瓷粉体市场由日美主导。据华经产业研究院 2022 年报告,全球 MLCC 陶瓷粉体市场竞争格局高度集中,CR7 达到 95%;前 7 家厂商中有 5 家为日企,日本堺 化学排名第一(28%),其次是美国 Ferro(20%),中国企业国瓷材料市占率达到 10%。
(2)印刷叠层技术:小尺寸高容 MLCC 的制造非常具备挑战性,需要在极薄极微小的薄膜介 质上堆叠几百上千层。目前日本厂商的产品能够做到堆叠 1000 层以上,而台系和国内厂商 只能做到 300-500 层左右,印刷叠层技术仍有较大差距。
(3)共烧技术:制作 MLCC 需要在陶瓷粉体上印刷镍浆(或其他金属),而其膨胀系数不同, 因此烧结时需要考虑到回火温度、氧含量等多方面因素,以免 MLCC 分层开裂。 材料(陶瓷粉体等)、设备(印刷机、叠层机、烧结炉等)的先进性及适配性将直接影响到 MLCC 产品的最终性能,因此实现“设备-材料-工艺”垂直一体化的厂商将具备较大竞争优势。
2.2.需求端:5G 与汽车电子驱动,MLCC 成长空间广阔
受 5G 普及与汽车电动智能化拉动,MLCC 市场规模有望稳健增长。据村田披露,平均而言, 在各类终端产品中,智能手机与汽车的单台 MLCC 用量较高,分别为 1000 颗/台、5000-8000 颗/台。受益于 5G 快速普及、汽车电动智能化加速,智能手机与汽车 MLCC(尤其是高容、小 尺寸、高可靠性等高端产品)用量预计会持续提升。据我们测算(详见后续),2025 年全球 手机 MLCC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87 万亿颗,3 年 CAGR 为 16%;其中,5G 手机 MLCC 市场规模 达到 1.62 万亿颗,3 年 CAGR 为 26%;2025 年全球汽车 MLCC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0.68 万亿颗, 3 年 CAGR 为 20%;其中,新能源汽车 MLCC 市场规模达到 0.42 万亿颗,3 年 CAGR 为 37%。
5G 终端侧:国内手机市场 5G 手机初步完成渗透,信通院数据显示 2022 年以来国内 5G 手机出货量比例在 80%左右波动;海外 5G 手机渗透率相对较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5G 频段更多更复杂,需要更多 MLCC 参与电路。相对于 4G 手机,5G 手机 MLCC 用量将大幅 提升,并对性能提出更高要求。除 5G 手机以外,其他终端如智能手表、VR/AR 等可穿戴 设备也有望持续发展,相应 MLCC 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关键假设: 据产业信息网,2020 年 5G 手机 MLCC 平均用量约为 1000 颗/台,4G 手机 MLCC 平均 用量约为 700 颗/台。随着 5G 手机普及度持续提高、性能要求不断升级,我们假设 5G 手机 MLCC 平均用量每年提升 100 颗/台,4G 手机 MLCC 平均用量保持不变。 据 IDC 及中国信通院,2021 年全球 5G/4G 手机出货量分别为 5.61/7.76 亿部, 中国 5G/4G 手机出货量分别为 2.66/0.80 亿部。IDC 于 2022Q1 发布报告显示预计 2025 年全球 5G/4G 手机出货量分别约 10.8/3.6 亿部。考虑到海外 5G 手机渗透率后续有 望加速提升,我们假设 2023-2025 年中国 5G 手机出货量占比全球 36%左右,4G 手 机出货量逐步减少。 根据上述假设,我们测算 2022-2025 年全球 5G 手机 MLCC 市场规模将从 0.82 万亿颗增 长至 1.62 万亿颗,中国 5G 手机 MLCC 市场规模将从 0.27 万亿颗增长至 0.58 万亿颗。 全球手机 MLCC 市场规模将从 1.28 万亿颗增长至 1.87 万亿颗,中国手机 MLCC 市场规模 将从 0.31 万亿颗增长至 0.60 万亿颗。
5G 基站侧:全球 5G 基站建设持续推进,国内基站建设速度相对放缓,海外仍有大量建 设需求。随着 5G 基站建设,在各应用终端的渗透率增加和性能要求的提高,5G 基站对 MLCC 的需求也成倍增长。根据太阳诱电官网预测,2023 年全球通信基站 MLCC 需求规模 将达到 2019 年的 2.1 倍。
关键假设: 据 VENKEL,2022 年 5G 基站 MLCC 平均用量为 1.5 万颗/个,我们假设未来 5G 基站 MLCC 平均用量保持不变。据工信部,2022 年 1 月-11 月中国 5G 基站总数为 228.7 万个,我们预计 2022 年全 年将达到 249.5 万个;据 IDC,中国 5G 基站总数预计于 2025 年达到 450 万个。我 们假设 2023/2024 年中国 5G 基站总数增速分别为 35%/20%,对应 2023-2025 年中国 5G 基站总数分别达到 336.8 万个,404.2 万个,450 万个。 据 GSA,2020 年全球 5G 基站总数为 102 万个;据中商情报网,2021 年中国 5G 基站 总数占全球 73%。2022 年 11 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演讲中提到,中国 建成 5G 基站数量已占全球六成以上。我们假设 2022-2025 年中国 5G 基站总数全球 占比分别为 65%/63%/60%/56% ,对应全球 5G 基站总数分别为 383.3/534.6/673.6/803.6 万个。 根据上述假设,我们测算 2022-2025 年全球 5G 基站 MLCC 市场规模将维持在 200-300 亿 颗左右,中国 5G 基站 MLCC 市场规模将从 160.5 亿颗逐步降至 68.7 亿颗。
汽车电子:汽车“三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正在逐步实现,xEV 与以 ADAS 为 代表的自动驾驶技术持续演进。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 MLCC 用量成倍增长,尤 其是高容 MLCC 需求急剧提升。另一方面,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也将持续增加 MLCC 用量。
关键假设:据村田 2022 年数据,燃油车、轻混车、强混车、插电式混动车、纯电动车在动力总 成系统中的 MLCC 用量依次增加,此外在 ADAS、安全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环 节均会使用较多 MLCC。据官网数据,村田估计汽车 MLCC 平均用量约为 0.3-0.8 万 颗/辆;TDK 认为纯电动车 MLCC 平均用量约 1 万颗/辆;中国电子元件协会数据显示 纯电动车 MLCC 平均用量为 1.8 万颗/辆。我们综合假设纯电动车 MLCC 平均用量将 从 2022 年 1.3 万颗/辆逐步提升至 2025 年 1.5 万颗/辆,燃油车 MLCC 平均用量保 持 0.3 万颗/辆,其他类型汽车用量介于两者之间。 根据上述假设,我们测算 2022-2025 年全球汽车 MLCC 市场规模将从 0.40 万亿颗增长至 0.68 万亿颗。
2.3.供给端:日韩主导高端市场,国产化持续推进
日韩厂商在高端 MLCC 市场占据绝对优势。据国巨电子 2022 年最新公告,村田占据全球 MLCC 市场 31%份额,保持绝对龙头地位;三星电机紧随其后,市占率为 19%;国巨(已收购基美) 排名第三,占比 15%(包括基美的 2%);太阳诱电、TDK、AVX 分别占比 13%、3%、3%。尽管国 巨凭借产能优势跃居全球第三,保持中低端 MLCC 市场龙头地位,但在车用、高端工控等市场 的竞争力仍不如日系厂商,台系及国内企业和日韩厂商还存在较大差距。
国内进口依赖度仍较高。我国 MLCC(尤其是高端产品)较为依赖进口,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 2021 年我国 MLCC 进口数量达到 3.45 万亿颗,出口数量为 2.02 万亿颗,MLCC 进口均价明显 高于出口均价,反映出国内出口产品相对低端化。
国内厂商加速扩产,国产替代持续推进。随着 MLCC 下游终端及代工市场逐步向国内转移, 产业链的本土配套需求较为迫切;另一方面,海外 MLCC 企业陆续退出中低端市场,转战需求 旺盛的车规、工控等高端市场。国内厂商在技术上已有一定突破,有望凭借产品性价比、快 速响应能力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与海外 MLCC 企业相比,国内厂商的产能扩张计划更为激 进。目前 MLCC 国产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三环、风华、微容等厂商新产能开出,国产化 进程有望快速推进。
3.周期复盘:补库需求提振,消费复苏可缓缓归
2017-2022 年间,MLCC 行业一共经历了两轮周期:第一轮(2017-2019 年)始于国际龙头产 能结构优化导致的供需失衡,止于市场过热后长达 5 个季度的库存调整。第二轮(2020-2022 年)始于疫情短期催化及新兴需求崛起,而 21H1 之后消费疲软态势持续,MLCC 厂商库存水 位居高不下,22Q3 稼动率达到阶段性最低点。至此去库存有所成效,22Q4 稼动率及价格均 呈回升态势,产业回暖迹象初现。
(1)2017-2019 年:供给侧驱动,日韩产能转移导致缺货潮。 17-18Q3(上行):2016-2018 年间,日韩厂商陆续退出部分中低端产品市场,将产能转 移至需求旺盛且价值量更高的车规、工控等高端领域,这导致传统的消费、家电等中低 端市场供给出现短缺,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台系及大陆厂商成为中低端 MLCC 市场主力, 充分受益于此轮上行周期,营收及业绩均大幅提升。 18Q4-19H2(下行):直到 2018 年下半年,随着新产能开出,MLCC 供给紧缺情况有所缓 和,行业景气度开始下行,MLCC 价格快速下跌,库存调整持续到 2019 年底。
(2)2020-2022 年:需求侧驱动,5G 及汽车电子等需求成为行业动力源。 20-21Q3(上行):2020 年初,持续一年半的去库存已见效,库存水位回归正常水平,但 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部分 MLCC 厂商停产,随之而来受疫情催化的居家办公及娱乐需求 拉动,叠加 5G 建设加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MLCC 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价 格不断上涨,新一轮景气周期出现。 21Q4-22H2(下行):2021 年下半年以来,受疫情持续、芯片短缺、美联储加息、地缘政 治等因素影响,以手机、PC 为代表的消费电子需求持续走弱,MLCC 厂商库存水位高企, 至 22Q3 稼动率已降至阶段性低点,四季度有所企稳。
3.1.2017-2019 年:供给侧驱动,日韩产能转移导致缺货潮
国际大厂中低端产能向高端转移,结构性供需错位造就高景气。长期以来,高端 MLCC 产业 被日韩厂商主导,中国台湾和大陆企业只占据部分中低端市场份额。随着车规级 MLCC、通信 用高 Q 值 MLCC 等高端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自 2016 年起,日企陆续宣布逐步停产盈利能力 低的中低端 MLCC 产品,并宣布投资附加值更高的高端 MLCC 生产线(比如村田更加专注于小 尺寸高容领域)。与此同时,三星电机受 2016 年末 Note7 手机爆炸门事件影响,持续延长内 部消费电子 MLCC 产品质检期和出货期,并对投资新产线反应平淡。
中低端市场供给短缺,台系和大陆厂商充分受益。2017 年后,中低端 MLCC 订单加速流向台 系及大陆厂商,各厂商均保持高稼动率,但仍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纷纷宣布涨价和延长交货 期,并针对部分货期长的产品进行停产。仅 2017 年间,国巨电子就发布了 4 次大规模涨价公 告,华新科亦多次发布涨价通知,中国大陆厂商也从涨价中获益。
18Q4 供过于求,库存过剩,厂商主动去库存,行业步入下行期。应对 2017 年前期 MLCC 供给 缺口,国巨等厂商迅速采取主动补足库存措施。从存货数据来看,2017-2018 年,台系厂商 存货及存货周转天数均呈上升趋势,但分别于 18Q4、19Q1 见顶。2018 年第四季度,中美贸 易摩擦使得消费电子需求受挫,MLCC 订单能见度下降,前期囤积的大量库存难以消化,MLCC 厂商存货周转天数显著拉升。对此,MLCC 厂商采取了降价去库存的措施,中低端 MLCC 行业 进入下行期。国内厂商业绩也出现严重下滑,一直持续到 2020 年初。资本市场反应也从狂热 逐渐转向冷静,国巨股价在 2018 年前三季度的最高点位接近 1300 新台币,此后一路下降, 到 2019 年徘徊在 400 新台币左右,下降幅度接近 70%。
2019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乏力,高端 MLCC 扩产尚未进入收获期。车用 MLCC 属于典型 的高端产品,日本厂商把控绝大多数份额。电动汽车相比传统燃油车使用的 MLCC 更多,据村 田数据,平均而言,每辆燃油车需使用约 3000 个 MLCC,而 L3 级电动车的 MLCC 用量上万个。 据 Statista 数据,2016-2018 年,全球电动车销量保持高速增长;而 2019 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补贴大幅退坡,全球电动车销量增长速度也不及预期。因此,高端 MLCC 短时间内也陷入 类似中低端 MLCC 供过于求的境地。但从中长期战略来说,日韩 MLCC 大厂并未叫停扩产计划。 2018 年,村田和旗下子公司宣布在日本出云市、濑户市等地扩产车用 MLCC 产线,并宣布投 资 140 亿日元,在位于中国无锡市的现有工厂附近兴建一座 MLCC 新厂。与此同时,三星电机 宣布了 5000 亿韩元的车规 MLCC 投资计划,在天津扩建车规生产线,计划 2020 年中以后放 量生产,受疫情影响有所延迟,目前已于 2021 年 7 月投产。短期高端 MLCC 需求增长乏力并 未影响供给端的扩产规划,长期来看 MLCC 市场仍具备广阔的增长空间。
3.2.2020-2022 年:需求侧驱动,5G 及汽车电子等需求成为行业动力源
上一轮去库存已初见成效,疫情与新兴需求再启景气周期。2019 年底,MLCC 厂商库存水位 基本已降至正常水平。2020 年初,中国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部分中国境内建设的 MLCC 工厂被迫停工,MLCC 供给出现较大缺口,但随着国内疫情好转,陆续复工的 MLCC 厂商稼动 率开始提升,营收及利润均得到持续性修复。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居家办公娱乐、 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 MLCC 需求量急剧增加;此外,2020 年 5G 基站建设如火如荼,5G 手机 渗透率快速提升,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也迎来爆发,MLCC 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态势。据公司 公告,2020 年 9 月,国巨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 8 成,此后持续拉升至 90%左右,处于高位运 行状态,国巨和华新科营收都出现大幅上升。
疫情、通胀、局部冲突等多因素导致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多厂商库存水位居高,MLCC 走入下 行期。2020-2021 年上半年,终端需求旺盛,消费电子产业链厂商主动补库,囤货备货积极, MLCC 库存能够顺利消化。但自 2021Q4 起,全球通胀开始升温,并在 2022 年进一步恶化,叠 加疫情和局部冲突等因素,全球消费电子处于疲软状态,极大地影响了 MLCC 市场景气度。中 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2 年国内手机出货量为 2.72 亿部,同比下降 22.6%,12 月单月出货 量为 2786 万部,同比下降 16.6%,且 5G 手机出货比例环比有所下降。一方面,消费电子市 场需求持续低迷,终端客户主动去库存,缩短库存周期,MLCC 出货承压,倒逼 MLCC 厂商维 持高库存水位;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宅经济形成的 PC 及平板需求有所透支,并且手机换机 周期在持续拉长,对整体消费市场亦有一定影响。
MLCC 行业全面回暖,消费复苏是关键。手机、PC 等消费电子产品仍然是 MLCC 应用最广泛的 部分,其需求波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 MLCC 整个行业的景气度变化。受海外黑五、圣诞,以及 国内春节备货拉动,MLCC 短期内需求有一定提振。2022 年 11 月,国巨与华新科单月营收环 比均有所增长。从中期来看,MLCC 行业全面回暖尚需关注下游手机等领域需求回复进展。每 年三季度为消费电子传统旺季,作为上游零部件的 MLCC 的备货期则一般从二季度初开始, 持续到三季度末,因此实际需求复苏或在 23Q2-Q3 左右有所体现。从长期来看,5G、汽车电 子、工业自动化等需求将推动行业持续增长。
MLCC 库存及价格企稳,行业向上拐点可期。据 MLCC 授权代理商富昌电子统计,其代理的非 汽车级 MLCC 交货期自本轮上行期之后持续缩短,其中部分品牌高容 MLCC 交货期较长;大部 分品牌车用 MLCC 交货期依旧偏长,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状态。TrendForce 调查显示,23Q1 车 用 MLCC 订单量相对稳定,23Q2 起预计村田车规 MLCC 产能将达到 250 亿颗/月;TDK 日本岩 手县北上厂扩建后,产能将增加 50-80 亿颗/月;三星、太阳诱电、国巨车用 MLCC 产能于年 内均有显著增长,平均产能提升 20-30 亿颗/月。TrendForce 在 2022 年 11 月报告中表示, 2022 年三季度中国现货市场积极削价抢单的贸易商,四季度开始出现停止报价供货,导致部 分二线手机品牌厂紧急寻求原厂供应商支援,MLCC 出货有所拉动。自 2022 年 11 月起,村 田、三星等厂商陆续接到网通、主板、显卡以及中国二线手机品牌客户量小急单,反映出相 关市场回归正常水位,现货市场去库存已至尾声。据 TrendForce 数据,2023 年 2 月 MLCC 供 应商 BB Ratio 微幅上升至 0.79,需求呈现边际改善,预计伴随第二季度 MLCC 备货拉动,行 业景气度将保持修复向上态势。
4.重点公司分析
4.1.三环集团:电子陶瓷专家,一体化优势突出
深耕电子陶瓷行业 50 载,打造垂直一体化平台。公司成立于 1970 年,2014 年于深交所创业 板上市,主要从事电子元件及其基础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主要包括通信部件 (光纤陶瓷插芯及套筒、手机陶瓷盖板)、半导体部件(陶瓷封装基座、指纹识别陶瓷盖板)、 电子元件及材料(MLCC、固定电阻器、陶瓷基体、陶瓷基板)、 新材料等,广泛应用于电子、 通信、消费电子、工业及新能源等领域。公司对标国外先进同行,坚持走国产替代道路,从 单一的电阻产品发展为多元化产品结构,并积极向上游原材料扩展,实现了垂直一体化产业 布局。
收入增长稳健,盈利能力领先同行。2017-2021 年,公司营收从 31.30 亿元增长至 62.18 亿 元,CAGR 达到 18.72%;归母净利润从 10.83 亿元增长至 20.11 亿元,CAGR 达到 16.72%。受 下游需求疲软、国内疫情反复等影响,22Q1-Q3 公司实现营收 39.54 亿元,同比下滑 13.79%; 实现归母净利润 12.43 亿元,同比下滑 27.19%。高性能陶瓷粉体的制造技术是制约我国电子 陶瓷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该行业长期被日美欧企业垄断。公司已掌握部分瓷粉配方并 实现量产,形成了“原料+设备+工艺”的生产体系,也是公司成本优势的来源。公司利润率 始终保持较高水平,22Q1-Q3 毛利率为 44.81%,净利率为 31.43%,垂直一体化优势明确。
MLCC 产品规格覆盖广,定增加码产能扩张。据公司公告,公司在高端 MLCC 技术突破上进展 顺利,已规模化量产 0201-2220 尺寸的高容产品。目前公司 MLCC 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电、工业 及照明等领域,未来有望在通信、医疗、汽车等领域持续拓展。2020-2021 年,公司两次发 布定增方案,投向开发高可靠性、高比容、小型化、高频率的 MLCC 产品。根据公司公告,若 定增项目顺利推进,2024 年公司 MLCC 产能有望达到 550 亿只/月。
2020 年,公司募资约 18.74 亿元(原计划 18.95 亿元),拟投入“5G 通信用高品质多层 片式陶瓷电容器扩产技术改造项目”,新增 MLCC 产能约 2400 亿只/年,可实现销售收入 15.6 亿元/年,根据公司公告,目前该项目已建成达产。
2021 年,公司募资 37.3 亿元投入“高容量系列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扩产项目”,预计建 设期三年分别达产 20%/60%/100%,2024 年 5 月全部达产,新增 MLCC 产能 3000 亿只/年, 可实现销售收入 22.5 亿元/年。
4.2.风华高科:国内片式容阻龙头,高端 MLCC 扩产稳步推进
深耕电子元件行业 39 年,连续 26 年入选中国电子元件百强。公司成立于 1984 年,于 1996 年登陆深交所,是国内新型元件行业龙头企业,拥有从材料、工艺到产品大规模研发制造的 完整产业链,能为客户提供整合配套及解决方案。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电容(MLCC、铝电解电 容器、圆片电容器)、电阻(片式电阻器、压敏电阻、热敏电阻)、电感(片式电感器)以及 电子功能材料(电子浆料、瓷粉)等,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通讯、计算机及智能终端、汽 车电子、电力及工业控制、军工及医疗等领域。公司目前聚焦于阻容感主力产品的产能规模 扩张和技术水平提升,重点提升小型化高附加值产品,提升通信、汽车电子、军工、工控等 领域的产业配套能力。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盈利能力有望逐步增强。2017-2021 年,公司收入从 33.55 亿元增长至 50.55 亿元,CAGR 为 10.79%;归母净利润从 2.47 亿元增长至 9.43 亿元,CAGR 达到 39.81%。 公司主要产品为片式容阻,受国内疫情反复与下游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影响,公司业绩短期承 压,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29.19 亿元,同比下滑 26.20%;实现归母净利润 3.13 亿 元,同比下滑 64.43%;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下降至 19.99%和 10.72%。据公司公告,22H1 公 司已成功打通新能源汽车行业标杆客户全系列汽车产品,实现通讯、汽车电子行业销售占比 分别+3pcts,高端 MLCC、片阻的销售占比分别由 1 月份的 30.26%、28.37%持续提升至 6 月 份的 40.80%、43.43%。此外,公司积极布局上游原材料,公告显示 2022 年公司原材料自产 率同比提升超 5pct,部分单一规格材料实现 100%自产供应。根据公司公告,2023 年公司将 加快拓展高端通信、汽车电子、工控、5G 等产业市场,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缩小 与国际先进同行的差距。
MLCC 全尺寸型号覆盖,聚集阻容主业定增扩产。据公司公告,截至 2022 年底,公司是国内 唯一实现 01005-2225 全尺寸型号覆盖的 MLCC 厂商。公司在 MLCC 领域生产技术领先,据公 司公告,2022 年公司在部分极限、次极限高容、车规等高端产品方面取得突破,比如 0805 规 格 MLCC 容量由 10μF 提升至 47μF,1206 规格容量由 47μF 提升至 100μF;官网显示,公 司产品目前最高可以做到 500 层的堆叠,部分产品规格电容量/最高额定电压已达到百μ F/5000Vd 水平,与国际龙头企业差距在逐步缩小,为公司战略转型汽车电子、通信及新能源 等高端化市场领域提供有力保障。2020 年,公司发布投资建设预案投向 MLCC 及片阻扩产项 目并于 2021 年成功募资,预计项目达产后,MLCC 及片阻月产能将分别新增 450 亿只、280 亿 只,届时公司 MLCC 产能将达 650 亿只/月。
2021 年,公司定向增发约 50 亿元,拟投入“祥和工业园高端电容基地建设项目”40 亿 元,“新增月产 280 亿只片式电阻器技改扩产项目”10 亿元。目前祥和一期工控、车电 类大型号 50 亿只 MLCC 产线已实现全面生产,二期微型产品、三期高端高容值项目建设 稳步推进。
2022 年 8 月 19 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结合市场变化及项目实际情况,对项目的整 体实施进度进行了调整,前期建设优先大幅提升高容、车规及工控等 MLCC 高端市场应 用领域的产品比重,应对高端市场应用领域强劲的需求,并将项目的建设期延长 2 年。
4.3.洁美科技:国内薄型载带龙头,自研离型膜有望加速放量
深耕电子元器件薄型载带行业,核心技术积淀深厚。公司成立于 2013 年,2017 年于深交所 中小板上市,主营业务范围为电子元器件薄型载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包括纸质 载带、胶带、塑料载带、转移胶带(离型膜)、流延膜等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片 式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领域。公司围绕电子信息材料,依托产品种类的前瞻性布局构造横 向一体化优势,为下游客户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加速 BOPET 原膜自主供应进程,向产 业链上游延伸,构造发展纵向一体化。
公司营收持续增长,毛利率保持稳定。由于下游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和 5G 技术应用的需 求激增和加速落地,行业景气度持续走强,公司持续扩大产能,完善产业链一体化各个环 节,.2021 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186,140.38 万元、营业利润 43,903.86 万元、利润总额 43,826.46 万元、净利润 38,895.14 万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 30.58%、33.37%、33.16%和 34.47%,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及盈利情况同比上升较为明显。 产业链横纵向一体化持续发展,优势突出。产业链上的纵向延伸使公司有效保证了原材料的 稳定供应,最大程度上实现了降本增效。公司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实践,逐步掌握了 完善的薄型载带专用原纸生产技术和工艺,打破了被国外企业近乎垄断的市场格局。相继开 展纸质载带、塑料载带、离型膜基膜纵向一体化建设,通过产业链一体化的布局,公司实现 了载带产品及离型膜全产业链可控。同时,产业链横向一体化程度持续加深,公司前瞻布局 多个产品种类,横向一体化优势日趋明显,是国内唯一集分切、打孔、压孔、胶带、塑料载 带、离型膜生产于一体的综合配套生产企业,能为下游客户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离型膜业务顺势而动,扩张产能。MLCC 离型膜的作用是将有机硅离型剂涂布于 PET 聚酯 薄膜的表层上,在流延涂布时承载陶土层。MLCC 通常需要堆叠 300-1000 层陶瓷介质,每一 层陶瓷介质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离型膜。据泓域咨询统计,2019 年我国 MLCC 用离型膜面积 达到 92.3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6.95%,预计到 2022 年我国 MLCC 用离型膜面积将达到 106.8 亿平方米。
在优秀的市场前景空间的推动下,公司积极投产离型膜相关产业线,积极拓展市场。公 司 IPO 募投项目“年产 20,000 万平方米电子元器件转移胶带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 各条生产线运行顺利,MLCC 制程用离型膜出货量稳步提升,满足了客户的基本需求并在 客户的中端需求领域有了明显突破。
公司以自有资金实施“年产 20,000 万平方米电子元器件转移胶带生产线建设项目(二 期)”,其中两条韩国进口宽幅高端生产线顺利投产,并逐步向客户批量供货,据公司 2021 年 8 月 13 日公布的半年报显示,日本进口超宽幅高端生产线安装完成并进入生产调试 阶段。
待上述项目完全建成后,公司将具备包括高端 MLCC 离型膜、光学材料用离型膜等各类 新型尚未国产化离型膜产品的生产能力。除了上述投产情况外,公司同样进行了对于光 学级 BOPET 膜及 CPP 膜生产项目的优化升级,目标是实现公司业务从电子信息领域到光 电显示、新能源应用领域的拓展,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布局 MLCC 离型膜领域,销售额与利润快速增长。2020 年,公司在离型膜业务上分别收获了 8,824.64 万元的营业收入,占总营收的 5.31%,公司毛利率达到 41.05%,展现了公司优秀的 盈利能力和离型膜与薄型载带领域深厚的行业与客户积累。公司以自有资金实施“年产 20,000 万平方米电子元器件转移胶带生产线建设项目(二期)”,其中两条韩国进口宽幅高端 生产线顺利投产,并逐步向客户批量供货,日本进口超宽幅高端生产线安装完成并进入生产 调试阶段。公司基膜自供将提振盈利能力,偏光片等高端离型膜已实现销售。
4.4.斯迪克: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领先企业,深入布局高端材料领域
深耕消费电子上游材料领域,技术积累深厚。公司成立于 2006 年,于 2019 年在深交所创业 板上市。是一家集光学膜、多功能涂层复合薄膜、胶粘带制品等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 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功能性薄膜材料、电子级胶粘材料、热管理复合材 料、薄膜包装材料、高分子聚合材料五大类,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汽车电子等消 费电子制造领域,现阶段依托于公司本身的技术优势,产品应用正逐步拓展到新能源锂电池 等细分领域。
营收稳健增长,盈利能力逐年增强。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新产品过去几 年的快速发展,国内上中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化,华为、OPPO 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崛起,消费 电子产品智能化、大尺寸化、个性化、高续航趋势明显,整个产业对上游高端材料如 OCA 光 学胶、石墨散热以及各种导电、绝缘、屏蔽等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需求提升。2017 年至 2021 年,斯迪克营业收入从 12.89 亿元增长到 19.84 亿元,2021 年实现同比增长 28.83%。归母 净利润由 0.63 亿元提升至 2.1 亿元。 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类型,毛利率实现逐年增长。国内大部分企业由于技术、资金实力的不足, 只能针对各种导电、绝缘、屏蔽、导热、散热等需求提供一部分材料,公司经过多年发展, 产品已经基本覆盖消费电子产品所需的大部分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随着产品类型的不断丰 富,五年内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 23.46%、22.87%、25.92、25.13%、26.96%,持逐年稳定增长 状态,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上升趋势明显。
持续推进研发投入,提质增效,构建成本优势。斯迪克自从 2019 年成功上市后,快速扩张投 资新兴项目,包括 “功能性 PET 光学膜”、“PVD 磁控溅射膜”、“精密离型膜项目”、“OCA 光 学胶膜”等扩产规划项目,主要用于以研拓产,加强原材料的自产能力和水平,进而降低生 产成本,进而促进公司的产品技术升级,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布局高端产 品线,可以有效提高公司竞争能力,实现对于国外产品的进口替代。增加产品种类,从而实 现产品种类和市场规模的升级。
把握功能性复合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加速布局离型膜市场。2021 年斯迪克公司面向特定对象 增发股票 3,562.6313 万股,募集资金 50,000 万元,用于投资扩大生产高端离型膜。这种高 端离型膜的应用场景包括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屏幕、液晶电视偏光板以及 5G 手机、汽车 电子等,随着下游应用行业的不断拓宽,精密离型膜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拓展。斯迪 克公司通过股票融资,加快建设离型膜涂布线,化解现有产能结构化紧张的不利因素,加速 布局离型膜产业市场,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巩固斯迪克公司在国内 离型膜领域的龙头地位。
4.5.国瓷材料:国内陶瓷粉体龙头,高端赛道追赶初见成效
深耕上游陶瓷粉体材料,技术积累雄厚。公司成立于 2005 年,于 2012 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 市。是一家专业从事功能陶瓷材料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纳米级 钛酸钡及配方粉、纳米级复合氧化锆、高热稳定性氧化铝、氮化铝、蜂窝陶瓷、喷墨打印用 陶瓷墨水、陶瓷球及陶瓷轴承等。公司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产业布局,现已形成了电子材料、 催化材料、生物医疗材料以及其他材料四大业务板块,涉及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汽车、尾气 催化、口腔医疗、建筑陶瓷、精密陶瓷结构件等细分领域。
公司营收稳固增长,毛利率保持稳定。公司作为上游原材料企业,长期以来利润率保持稳定。 近些年来,下游 5G 建设和新能源汽车电子终端的需求旺盛,积极影响公司电子材料业务;环 保减碳政策推进拉动催化行业景气度,公司催化材料业务收益;牙科医疗成为新消费热点, 生物医疗材料业绩增长。诸多利好因素影响下,公司近些年来营收稳固增长,毛利率保持稳 定。2017-2021 年,公司营收从 12.18 亿增长到 31.62 亿,CAGR 达到 26.93%。2022Q1-Q3 受 疫情和部分下游行业需求疲软影响,公司实现营收 24.43 亿元,同比增长 7%,实现归母净利 润 4.57 亿元,同比下降 24%。
注重开展合作与研发投入,技术护城河加持市场占有率。公司自 2012 年上市以来,一直重 视研发投入,随着自身规模的成长,积极保持研发人员比重在 20%以上,研发费用占营业收 入比重常年维持在 6%以上。MLCC 粉体生产中,水热法是目前公认的符合 MLCC 发展要求的钛 酸钡粉制备方法,技术难度较大。据公司公告,公司打破日企垄断,成为全球第二家、国内 首家运用水热法生产 MLCC 粉料的企业。2010-2021 年,公司在全球 MLCC 粉体材料市场的占 有率从 2.25%上升到 25%,增长超过 10 倍,追赶国外企业的进展初见成效,国内占有率超过 80%,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期间公司还获准成立了“山东省电子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和“山东省电子陶瓷材料工程实验室”,承担了多项省市级自主创新项目。此外,公司长期与 青岛大学、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一批高校、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截 至 2021 年末,公司共获得国内发明专利 151 项、实用新型专利 127 项、外观设计专利 12 项; 获得美国、韩国、欧洲等外国认证授权专利 22 项。车规级 MLCC 属于高端级 MLCC,附加值高、 技术难度大,长期被日本和台系产商垄断。2022 年 09 月 03 日,公司在问答平台上面披露, 目前公司车规级 MLCC 粉料已经完成研发并开始出货。随着公司坚持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未 来 MLCC 粉体材料与国外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