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取得的科技成果“北方农牧交错区旱作农田绿色种植与丰产增效技术及应用”,最近被中国农学会成果验收专家组认定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项技术及模式已在内蒙古、甘肃等典型旱作区推广1850万亩,增效近38亿元。

  春耕在即,赤峰市松山区太平地镇酱坊地村种粮大户朱学良正在购买化肥、地膜,检查农机具。这两年,他使用适水保墒种植、限量补灌增效技术,每亩增产100多斤,示范带动周边5000多亩旱地采用这项技术。

  朱学良 赤峰市松山区太平地镇酱坊地村种粮大户

  因为去年天旱,我用了农科院的全膜沟播种谷子的技术,没影响产量,每亩地比头几年的我们那么中增产100斤,今年,我盘算在这个技术基础上,再扩大点亩数。

  北方农牧交错区横跨内蒙古等9个省(区)的106个县(市),其中旱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4,是旱作农区的主体和重要商品粮产区。自治区农科院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团队用10年时间攻关,创新了旱作农田有机无机肥料合理配施、秸秆还田等技术,研发了适水保墒种植、限量补灌增效等四大技术体系,解决旱作区农田养分供需不平衡、肥料和秸秆利用率低的“卡脖子”难题。这些成果从2012年开始推广试验并逐步转化落地,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其中,适水保墒种植技术成效最为显著,实现降水丰沛的年份能增产15%以上,降水平均的年份能增产20%以上,相对干旱的年份在保产的基础上可以增产40%以上。

  赵沛义 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这个全覆膜垄沟集雨技术,实际上越是干旱的年份它的增产作用越明显,增产效果也越好。尤其遇上干旱年,老百姓一下就能看到。

  编辑:乔鸿 校对:杨雅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