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制度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农业绿色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农业资源保育能力稳步增强,农业产地环境保护能力稳步加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的形式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内容上包括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围绕农业强国建设,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这也可以说是农业绿色发展的“纲”。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要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围绕资源集约节约、化学投入品减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绿色低碳化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提升农业生产的“三品一标”水平,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体系,通过标准引领、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绿色品种、绿色技术、绿色装备普遍应用,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充分发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小农户步入农业绿色发展轨道,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治理农业环境污染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2015年以来,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抓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处在治存量、遏增量的关口,正是吃劲的时候,松一篙,退千寻。新阶段,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保持战略定力,用系统性思维谋篇布局,着眼农业生产全过程,突出减量、循环、增效,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要同步打好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一方面,要立足当下,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减量和回收利用为重点,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打好农业污染治理攻坚战。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完善农业污染监测体系,制定实施长期规划,细化操作性举措,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的体制机制藩篱,打好农业绿色变革持久战。

  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绝大多数的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系统。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要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生态系统,坚持整体观和系统观,充分尊重和运用田间生态系统种间互利共生、相生相克等自然法则,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生物多样性规律,采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重点营造农田生态廊道,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健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制度,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稳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湿成果,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维护生物安全,加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力度,规范“放生”行为,避免造成生物灾害甚至生态系统灾难。

  协同推进农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首先,要统筹农业绿色发展与“双碳”目标。绿色发展与减排固碳具有高度协同性,研究表明,无论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还是提高秸秆粪便综合利用水平,都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农业减排固碳,要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为重点,聚焦水稻种植、动物肠道发酵、动物粪便管理、农用地管理、农业废弃物管理、土壤碳汇等重要环节,摸清农业减排固碳的技术需求,构建农业减排固碳监测核算技术体系,统筹将农业减排固碳目标纳入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其次,要着力推进农业生态价值实现。说一千道一万,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让农业绿色发展产生的生态红利转化为农业产值、农民收入。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市场体系。通过严格农产品市场监管,让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格;通过建立统一的环境权益大市场,让农业产生的减排固碳效应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拓展农业经营的边界。另一方面,在政府层面通过纵向的转移支付和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区域之间在农业生产和环境责任方面的责任,借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地区、粮食主销区要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帮助欠发达地区、粮食农产品主产区改善农业农村环境。

  作者:金书秦 庞洁(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