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职业发展培育和储备更多人才(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宿舍图片)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校,
转自:工人日报
调整优化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为新职业培养、储备更多人才,是在更高层次发挥人才红利的重要议题,其改革成果值得期待。
据4月1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新职业技能人才不足的新闻时有出现,专家学者针对加强新职业急需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呼声不断。上述方案提出了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加强专业学院建设,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的改革举措。这样的改革取向契合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回应了新职业发展的需求,对于缓解新职业人才窘迫的现状、构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双翼齐飞”的教育格局、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高等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要兼顾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这已经形成社会共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存在“求大求高”等问题,比如,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生缺乏应有的实践技能,一些职校毕业生欠缺相关理论素养;专科院校向大学靠拢,应用型大学挤向研究型大学,教育同质化现象显现。此外,在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有的高校跟不上时代发展脚步,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面对新技术快速发展、新职业风起云涌的人才需求浪潮,一些领域和专业出现了用人单位找不到急需的专业人才、一些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心仪工作的被动局面。
高等教育要培养适应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建设者。当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上千万,他们是新时代劳动者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学和技能,人尽其用、人才迸发,至关重要。
从教育理念、学科设置着手,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改进人才培养的结构性问题,满足新职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具有战略意义。一方面,在高等教育结构和学科专业设置上,聚焦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有助于适应新职业需求,使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结合更加紧密。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有望使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的联动更加合理。
进而言之,普通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突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适应性,强化为新职业培养和储备人才,将有效影响和推动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设置的优化,促进更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当下,包括5G+工业互联网、数字金融、数字化营销、新能源汽车在内的领域被公认为未来颇具潜力的新职业集中领域。通过普职融合,在培养新职业人才方面将新技术融合其中,促进新职业所需的新技能人才的涌现,将有助于推进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进技能人才、创新才智的充分涌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我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调整优化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为新职业培养、储备更多人才,是在更高层次发挥人才红利的重要议题,其改革成果值得期待。
据《工人日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