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借辘轳旋转之力,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为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

●利坯——成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一3寸长的泥靶(柄),后挖成器的底足。

●泥条盘筑——把泥料搓成长条,后按器型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修饰抹平,使之成器。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构件是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 轮旋转。

●仰烧——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后施釉再入窑烧成。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浸釉——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即将坯体浸入釉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浆附着于坯上。

●吹釉——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用竹筒蒙上细纱,蘸釉后用口吹。

●浇釉——一种大型器物上釉工艺,操作时两手各执一碗或勺,舀取釉浆,向坯体上交相泼浇。

●荡釉——操作时把釉浆倒入器坯内部,晃荡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多余倒出。

●印花——陶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用刻有装饰花纹的印模,在坯体尚未干透时印在坯体上,故名。

●划花——用尖状工具在瓷坯上划出线条装饰花纹,故名。宋代盛行,花卉、禽鸟、人物、龙凤各种图案俱有。

●刻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装饰花纹,故名。

●剔花——在划出花纹的瓷坯上,将花纹以外的部分剔除,使花纹凸起,故名。

●珍珠地划花——在划花瓷坯上,于空隙处填刻又细又密的珍珠纹,故名。

●贴花——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以胎泥制作成各种花纹图案贴于坯体上,故名。

●剪纸贴花——将剪纸花样移植到瓷器装饰上,故名。

●开光——在器物的显著部位,钩勒出长、方、圆、菱形、云头、花瓣等形栏框,内绘花纹,突出主题纹饰。此法犹如屋内开窗见光,故名。

●化妆土——美化胎色的一种方法。为弥补瓷胎色泽影响,在胎坯上敷一层白色瓷土,使胎面光滑洁白,以提高釉的呈色,所用瓷土即称化妆土。

●描金——以金彩描绘在陶瓷器上,再烧成,故名。

●紫口铁足——南宋官窑、传世哥窑及宋代龙泉窑个别品种,因胎骨含铁量较高,在还原气氛中烧时,器口釉水下流,釉层薄处胎色微露便呈紫色;足部露胎部分呈铁黑色,即所谓“紫口铁足”。

●金丝铁线——由于烧制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形成釉面开片,大纹片呈现黑,小纹片呈现金黄色,一黑一黄,即所谓“金丝铁线”。

●开片——因烧制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所致,宋代官窑、传世哥窑及龙泉窑个别品种均有开片特征。宋以后景德镇窑亦有仿烧。

●出筋——南宋龙泉窑青瓷,制作时某些部位作条状凸出,施釉时该处釉特别薄,颜色因而浅淡,形成对比,即所谓出筋。

本刊记者 钟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