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高分作品《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的故事》,干货超多值得深度思考(景德镇陶瓷短期培训班)景德镇陶瓷技术培训班哪里学,
今日推荐:《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的故事》作者:潘吉星。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天工开物》的问世
这正体现宋应星决心与科举和儒学决裂,而转向研究实用技术科学的思想境界,他把这部书献给识字的农民、工人和工商业者,帮助他们获得技术知识和经济效益。序尾题曰:“崇祯丁丑孟夏月(1637年四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家食”来自《易经大畜》:“不家食,吉,养贤也”,意思是:“养贤人,让他们外出做官,不使其在家自食,乃吉也。”宋应星反其意而用之,唯家食是问。“家食之问”是研究在家自食的学问,不靠官禄为生,转意为研究靠工农业技术谋生的学问。古时读书人喜欢为自己的书斋取个堂名,如“十竹斋”、“玉茗堂”、“方玉堂”等,宋应星堂名为“家食之问堂”,意即研究实用技术的房间,也表明他以研究科学技术为己任。当明代很多士大夫和读书人一生埋头于“四书五经”、宋明理学和八股制艺的时候,他及早从这里自我解脱出来,积极研究被当时视为末技之学,从事这方面的著述,是难能可贵的先觉之士。据统计,《天工开物》中与食衣有关的章叙述得较为详细,篇幅约占全书40%;其余60%为工业各章,也多与国计民生有关,如金属工艺、陶瓷、非金属原材料、纸墨、车船、兵器等,酒曲和珠玉放在最后。按理说还应谈到漆器生产,大概因作者认为漆器不切民用,故予略去。唯一的遗漏是没有谈到建筑和印刷技术,但与此有关的原材料如砖瓦、石灰、纸墨的生产已经谈到了。因此可以说,书中研究的内容涉及国民经济中工农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和国防工业等几乎全部生产领域,有史以来像这样内容广泛的技术书还是空前的第一部。
除少数地方引用现成的文献记载外,书中所述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宋应星在全国各地的现场调查资料,插图是据现场实态素描而成,因此书中所述多是第一手原始资料,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而且所述内容都事先经作者筛选,谈到某一产品的制造时,以生产该产品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为讨论对象,如江西景德镇陶瓷、闽广的蔗糖、浙江嘉兴与湖州的养蚕、江西的水稻、苏州和杭州的丝织、福建和江西的纸、遵化与佛山的冶铁、云南的炼铜、德州的制墨、淮场盐场的海盐、松江的棉布等等,因而所述的生产技术多是当时中国先进的技术。讨论的地区之广,使人对作者有足迹遍天下之感,因为很多技术不到现场考察是写不出来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如前所述,宋应星在全国从事科学考察的路线基本上与同时代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宏祖相同,但这两位同年出生的科学家考察重点有所不同。宋应星视野更广,他还对国内各民族地区的技术事物给予注意,如东北女真族(满族)地区的弓箭、捕貂、树叶盐,新疆维族地区的采玉、养羊、毛纺,西藏藏族地区的毛织和岭南瑶族地区的采金等,都有所触及。他放眼祖国各地,广阔神州一幅幅壮观的工农业生产景象尽观于他的书中。有些章的安排因成书出版匆忙,来不及理顺,如谷物章应与谷物加工章紧密相连,但中间被其他章隔开,造纸与制墨两章宜前后呼应,但中间出现冶金及兵器二章,等等。为使全书结构更为严密,在尊重作者“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前提下,我们对原有各章顺序作了调整,今将调整后的各章内容简介如下。
上卷:共七章。第一章《乃粒》主要叙述水稻、小麦的种植、栽培技术和各种农垦、水利机械,旁及其他杂粮作物如小米、大豆等。第二章《粹精》(米面)论谷物收获及加工,主要是水稻和小麦的收割、脱粒、去秕和碾米、磨面等工序。第三章《作咸》(食盐)论述海盐、池盐、井盐、上盐及岩盐,而以淮盐和长芦盐场的海盐技术为重点,井盐叙述四川井盐制法和工具,包括天然气煮盐及钻井技术。第四章《甘嗜》(制糖)讨论甘蔗种植、栽培及榨糖、熬糖技术,以福建、广东地区为代表,并旁及养蜂、酿蜜等。第五章《膏腋》(油脂)叙述各种食用、日用植物油的制造和所用工具,列举芝麻、大豆等16种原料,附带讲用乌桕仁油制蜡烛的方法。第六章《乃服》论丝、麻、棉、毛荨衣料,重点谈浙江嘉兴湖州先进的养蚕及杭嘉湖地区的丝织技术包括织花机、提花机构造,还谈到棉纺、麻纺和毛织。第七章《彰施》论染料植物种植及提制染料技术,着重靛蓝、红花,介绍各种染色方法及配料。以上与食衣有关,多属农业和农副业,故列入上卷,只有纺织属于工业。
中卷:共五章。第八章《五金》叙述金银铜铁锡铅锌等金属和合金的性质、产地、用途和冶炼,对采矿、选矿及井下作业亦有所涉及,还叙述金属分离技术。钢铁冶炼是本章重点。本章是有关于传统采矿冶金技术的重要文献。第九章《冶铸》重点论钟、釜(锅)和铜钱的铸造技术和工具,涉及不同铸造方式。第十章《铸锻》(锻造)介绍从万斤铁锚到轻小绣花针各种铁器的锻造技术,包括工农业生产工具斧、锄、锯等的制造和热处理(淬火)技术,还有铜制钲锣的锻造。第十一章《陶埏》(陶瓷)论烧造砖瓦、陶瓷的全套工艺,砖瓦是建筑材料,陶瓷以景德镇白瓷技术为重点。第十二章《燔石》讲采煤和非金属矿石的烧炼,包括石灰、各种矾石、硫黄和砒石,产品用于工农业生产中。从本卷起进入工业领域,各章多属火工工艺。
下卷:共六章。第十三章《杀青》(造纸)叙述造竹纸与皮纸技术和设备、工具,以福建竹纸制造为重点。第十四章《丹青》(朱墨)讲朱砂(硫化汞)和墨的制造,二者都是文房用品。墨偏重松烟墨,朱砂包括天然品加工和人造两种。第十五章《舟车》(车船)叙述水陆交通工具,包括马车、独轮车及各种船,特别是大运河上的漕船。对驾车及航船技术都有记载。第十六章《佳兵》(兵器)叙述武器制造,包括弓箭、弩、干戈等冷兵器和火药、火器,火器有火炮、炸弹、水雷、火枪,以弓箭、火枪和炸弹为重点。第十七章《曲蘖》(酒曲)介绍制酒母、神曲、丹曲之法,神曲作药酒用,丹曲(红曲)作药用及食物防腐剂。第十八章《珠玉》载水下采珍珠和玉、井下采宝石的方法、玉的雕琢,还谈到玛瑙、水晶、琉璃(玻璃)等。作者认为珠宝玉石不切民生日用,故置于书末,亦未作深入调查。
这部书不止是单纯叙述性的技术书,而且还闪烁先进科学思想和科学实验精神,同时理论和实践结合得相当紧密。宋应星以《天工开物》命名其书,也以此表达他的一种思想,即“天工开物思想”,可以说全书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写成的。在宋应星看来,“天工”指自然界的功能和自然力的作用,是自然界的自发行为,而不是超自然的神秘之力。但只靠天工还不能从自然界取得有用之物,必须辅之以人工。“开物”指人类从自然资源中有目的地开发出有用之物,是人工的自觉行为,实际上是工农群众的生产劳动。将“天工”与“开物”二者结合起来,体现了正确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意思是以天工补人工开万物,或以自然力配合人工技术巧从自然界开发物产。这要求将自然力与人力、自然界的自发过程与人的自觉行为相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界开发出种种有用之物,让天工与人工都为开物这一目标服务,从而发挥了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人在利用天工时,应顺应自然规律,要与自然界相协调,不可与自然力及自然界相对立,否则就失去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宋应星天工开物思想的基本内容。它是中国人民特有的积极进取的技术哲学,在欧洲没有与此类似的思想。历史实践证明,天工开物思想直到现在还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共识。这是宋应星在人类思想史中所作出的一大贡献。
当将天工开物思想运用于农业生产时,宋应星主张顺应天时、发挥地力和人力,获得最大的收成。为此要按时令节气操作,勤施肥,改良土壤并培育良种,使用有效农具和农药,精耕细作,正确处理好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当将天工开物思想运用于工业生产时,他主张根据各种原材料的自然属性,通过自然力与人力的协调作用,以较少的物料和能源消耗、省力的劳动,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获得产率较大的合格产品。为此,要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采用有效的工具和设备,掌握生产的技术诀窍。掌握原材料的自然属性,如自然存在的状态、纯度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制订相应的操作方法和程序,选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而只有掌握生产诀窍,才能有效发挥人力。不难看出,在这一普遍指导工农业生产的天工开物思想中,还含有经济学思想因素,即使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人和自然界关系中,他主张一方面人要利用大自然的恩惠,从中开发物产;另一方面要保护大自然并给以回报,不可对自然界无端掠夺、滥肆索取,否则就受到惩罚。例如从事农耕时要经常保持土地肥力,否则就要减产。开采珍珠时要给珠蚌繁衍后代的足够时间,否则就引起珠荒。他还主张保护稀有的野生动物,反对用珍禽异兽的毛皮为少数人缝制衣帽,更批判将大量纸张焚烧,搞送葬和迷信活动的浪费资源的歪风陋习。当自然界给人带来灾害(如水旱、风灾、虫灾等)时,他劝人们不要惊慌,尽力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而且平时就应事先有减灾、抗灾的思想。总之,天工开物思想充满着智慧的光芒。
宋应星在书中还陈述了一系列先进的科学思想,例如他在《乃粒》章中认为:
土质经历不同时代而发生变化,作物种和性质随着水土的不同而有所变异。
这是在达尔文以前二百多年表述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宋应星观察到动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现象后,还自觉运用选择原理描述良种作物的培育和用人工杂交方法育出良种蚕的实践。当他将人工杂交思想运用到工业生产时,便在《杀青》章提出以竹、楮及稻草等不同原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制浆造纸的思想,构成近代造纸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五金》章中他指出,16两水银与2.6两硫化合可得18.6两硫化汞。此处实得值比理论值差5%。宋应星不但以先进的科学思维模式为指导,而且倡导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治学精神,在当时起着启蒙作用。他在书中首先在中国发展了“穷究试验”这一总的思想方法。“穷究”是逻辑推理,探索事物发展规律;而“试验”是观察与实验,收集可靠的实际资料。试验是穷究的出发点,以试验、测试和观察得到的实际资料,经穷究而作出理论性的解释。二者相辅相成、交替使用,在科学研究中缺一不可。宋应星陈述这一思想方法论时,拒绝使用儒家的“格物穷理”概念,而宁用科学家自己的语言,这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他之所以取得科学成就,就是因为其思想方法与近代科学相近。他在这方面的论述,与英国科学家培根(Francis Bacoh,1501—1626)和法国科学家笛卡尔(Rene du Descaites,1561—1650)有异曲同工之效。为清除发展科学技术的思想障碍,宋应星还在书中批判神仙方术,破除迷信和神鬼谬说,反对主观臆断。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