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与美学兼具:从元朝陶瓷创造魅力,看中国陶瓷技术发展与影响(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简史)中国陶瓷技术,
#历史开讲#引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子民,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带来惊喜,如沉淀千年之久的陶瓷文化,不仅是我国文化的一次艺术催生,也是世界陶瓷文化的开端。
数历朝历代,陶瓷在不同环境下散发出不同的光彩,其中元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独特的草原文明为陶瓷赋予不同美学价值,我国陶瓷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汉唐以来的第二次大飞跃。
这种飞跃是打破时空的文化交流、陶瓷技艺的创新、影响明清乃至今日的教学瑰宝,陶瓷从不同方面展示一个民族的进步,中国古代史的成长之路。
一:元朝陶瓷的发展:创新下的实用与美学兼具
元代陶瓷能拥有业界顶尖地位是有自己的独特秘诀的,与中原文明不同,草原上成长起来的元代人更具开明性,因此在陶瓷文化上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实现创新。
如与中原地区崇尚儒家文化,讲究礼制,人人都以斯文著行不同的是,元人是在荒漠草原上成长起来的,他们知道黄河另外一端的肥沃土壤不会属于他们,只能靠抢,常年打马夜行,与厮杀相伴,他们的行为是粗糙乃至鲁莽的。
因此元代陶瓷突破中原地区常规的欣赏美学更注重实用性。如元代的扁瓶,整体扁平、带有系带,挂钩,正是在考虑携带方便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款水壶,是当时的游牧士兵出门必备之物。
除此以外,游牧人也不是野蛮到底,在实用性的基础上也考虑了美学。如今天景德镇出产的两大世界奢侈品白瓷 ,与釉下青花装饰就是元代的创新之作。
可想而知,野蛮的元代人也有自己的一份柔情,正是这种互相矛盾的文明交流,使得元代陶瓷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系列互相碰撞下,造就元代陶瓷业的举世瞩目。
1,通邻结好,造就元代“混血”陶瓷
元代统治是从散落的部落一步步集结起来的,过程十分艰辛因此元代统治者十分注重“合力”。
1271年,忽必烈率领大蒙帝国入主中原建立元朝统治以后,为了保持“合力”不散,忽必烈提出了“四海为家”“通问结好”等诸多积极地外交政策,联络少时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同时他还将外交目光投向了疆土之外的日本、高丽、安南、缅甸等邻国,就连遥远的欧洲罗马教廷也有元朝使臣的身影。
忽必烈
外交带来的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使得元朝陶瓷业也有了自己的国际市场。如元朝出现了伊斯兰的篮彩陶器和篮玻璃,波斯的苏麻离青。同时一些外国人,也将元朝特产如青花瓷器带去他国,瓷器在外交中不仅享受便利,也在成长中帮助元朝扩大自己的世界影响力。
2,元朝与众不同的经济发展,使元朝陶瓷争奇斗艳
如果说元代外交政策带来的陶瓷业的文化交流是政治上的外部助力,那么元代与众不同的经济中心发展就是内生动力。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不过这种结论是基于汉族定论下来的。作为草原上成长起来的游牧民族,不利于种植的大环境注定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是靠双手创作,因此元朝十分注重手工业的发展。
据《元史・世纪本纪》记载:
元政府为了尽快恢复战争下手工业受到的创伤,政府专门派遣军队护送往来通商的商队。
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民间创设买办行业一时兴起。除此以外,由政府直接管辖的官营手工业不论是规模还是给予的财力支撑都是史上之最。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元代第一个陶瓷官窑枢枢府窑建设成立。
3,元朝文人地位低下,倒逼陶瓷美学创新
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秦朝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到宋代重文轻武,都在元朝得到了倾覆。
宋人尊崇文人,可向来事事依靠自己的元人最是瞧不上这些酸腐书生,他们认为只言片语不可能填饱肚子,言辞文论也打不赢拳头,因此长时间不开科举,同时将宋代宫廷花院也遣散了。
两方失意人为了谋求生活在民间摊位享誉,此时元代杂剧盛行,文人纷纷写剧为生,而画家在市场上也注意到了盛行的陶瓷业素材单调,因此将文人笔下的元剧场景应运到了陶瓷业之中,不仅解决了生计,也使得元代陶瓷在注重实用的基础兼具美学性。
二:元朝陶瓷折射出的多元文化因素
元代陶瓷的发展得益于元人不拘一格的行事风格,以及草原之上带来的政治观念,生活习俗。
同时作为一个走到哪学到哪的民族,元人将这种观念也带到了陶瓷业的成长上,使得元朝陶瓷在蓬勃发育中始终将与时俱进与合合共美贯穿到底,让陶瓷以微薄之身散发不同元素价值。
1,陶瓷折射出的元朝天人合一的精神
《孟子·尽心上》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在中国封建统治中,统治者自封天子,认为自己是上天与民间的沟通,因此不论是儒家,释家、还是道家都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为统治者提供理论基础。因此人人都以皇权为尊,忠心皇室。
元朝入主中原地区以后,也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不再以打服为归拢政权的唯一观念,因此元朝统治者不断改进国家政策,在汉族文化与游牧文明中寻求一种平衡,如“闻述今变通”的一系列法制改革。
在两方文化的交流下,陶瓷也成为了人们交流中的重要通讯品,丝绸之路的陶瓷交流更是连接了域外人民的一颗民族心。
2,元代陶瓷工艺美术品的创新
宋朝典雅,游牧粗犷。元代陶瓷也继承了鲜明的游牧特征,瓷器以大,厚重为主。如元代景德镇创烧卵白釉器典型特征便是特征是釉层较厚,给人一种稳重感。
不过游牧民族也懂得兼收并蓄,吸纳汉族美学价值,并再度创新。如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关于元代青花,元史记载:
“同一色也,见深见浅,一瓶一缸,而分七色九色之多者,娇翠欲滴”。
可见,青花既简朴而又华美,既繁复而又统一,将不同人员的审美取向考虑到了极致。
元代青花玉壶春瓶
在制作工艺上,元朝青花是用钴的金属氧化物在泥坯上进行着色,在施以透明釉进行1300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瓷器。青花虽只用一种色彩,但因调料浓淡,用色层次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清代龚轼更是在《陶歌》一诗中高赞: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可见青瓷之美,无法想象。
而元代陶瓷的另一创新“釉里红”,它既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红色料结合使用。是元朝表达吉祥寓意瓷器的重要色彩选择之一。这一时期,釉里红瓷和青花瓷一样,是景德镇元代陶工的杰出创造。
3,元朝的特殊外交使者
归根结底,与丝绸发展相似,元朝陶瓷的发展肩负着民族使命,是可通四海八方的外交大使。
根据元史记载,忽必烈为加大元朝与世界的联系并通过外来经济刺激本朝经济的复苏派使者前往东南亚邀请通商。同时,朝廷也雇佣阿拉伯人、非洲人和欧洲人,以促进与不同国家 间的贸易关系。
而这种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外交关系是通过瓷器的不同品质和形制来区别亲疏远近的。
例如,今年在菲律宾的多处地点发现的青花瓷器器形较小、品质较低;而在近东地区如土耳其的托普卡帕皇宫,伊朗的阿尔德比勒神庙以及印度的德里图格鲁克皇宫里,则发现了众多器形庞大品质大精美的器物。这都是因为元末明初时,中国与近东的贸易到达顶峰。
菲律宾发现的元代青花瓷器
三:元朝陶瓷对中国陶瓷发展的影响
元朝陶瓷成就远不是寥寥数字就能解读的完,它的陶瓷文化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犹如草原上的雄鹰不仅飞入中原地区一展风采,更是随着黄河水的流动,影响后世。
自元朝以后我国的陶瓷文化在继承元朝的基础上有不同方面的发展。
从工艺风格上,由雅向俗的美学转向。因为社会风气的不同,每个朝代对美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不过,总的来说分为雅、俗两类。
而元代陶瓷的大致美学便是俗,宋朝时期,宋人尊纯文人,因此喜爱颜色素净的青瓷,在他们看来,青瓷干净、朴实与他们追求的文人气质相符,因此整个社会在这一时期的陶瓷美学是雅致的。
元代大胆挑战,整个民族都充满一种野性美,喜爱追求热烈奔放美,因此元代陶瓷以彩绘陶瓷为主流。
此后,明清陶瓷在元朝陶瓷文化的影响下也以彩绘装饰为先主。制造出了无数优质的彩绘陶瓷,如今收藏于我国海南省博物馆的彩绘十二生肖俑。明艳的色彩配以憨态可掬的神情,让我们看到了大明朝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自此元朝陶瓷的发展将人们的目光由雅致引如俗学。
从瓷器作坊规模上,元代窑坊为后世窑坊开枝散叶提供基础借鉴。元代的枢府窑不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瓷器窑,早在宋代时期南北两大窑系的分立而合就证明了人们对磁窑的重视早已有之。
然而,枢府窑虽不是第一,却可以称为唯一,这种唯一是管理、制度上的超前唯一,同时也是统治者给予大量钱财的全力支持。正是这种支持与宋代磁窑面临严重税收的入不敷出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元代枢府窑一代一代的成长起来。避免了宋代南北两窑的败落局面。
在今后的时间里,元代磁窑也证明了自己的时代价值不仅为明代御窑厂的创立提供经验借鉴,也使得今天的景德镇仍旧是制瓷霸王。
出图的元代磁窑龙纹罐
结语:
元朝的陶瓷文化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清陶瓷生产格局和装饰风格,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对促进中外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及工艺美术发展,都显现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陶瓷文化中包含历史学,工艺学,美学等诸多相关学科,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为我国文化的交织研究提供了具有划时代的现实价值。
文献:
《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
《中国陶瓷》
《中国陶瓷综述》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