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制瓷历史先后经历了从柴窑到煤窑、油窑、气窑(电窑)的发展演变,伴随着陶瓷工业向前推进,不同燃料和外形的窑炉工艺技术革新,带来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也凝聚了一代代制瓷人的智慧和努力。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近50年间,景德镇窑炉技术的发展演变历经了几个重要阶段,对于热爱景德镇计划经济用瓷收藏的人士来说,了解这一时期的窑炉演变,对于鉴别和判定制瓷年代,更好地欣赏收藏大有裨益。

 柴窑

景德镇自古水土宜陶,窑场多数依山傍水而建,山有瓷土矿,水是动力、原料,便于交通运输。一直以来,柴窑是景德镇传统制瓷的主要烧造方式,先后出现了龙窑、马蹄窑、葫芦窑、槎窑等各种窑型,景德镇境内山区的马尾松富含油脂,燃烧火力高,是柴窑的首选燃料。据业内人士回忆,景德镇最多的时候,拥有较大规模的柴窑超百座。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国有瓷厂——建国瓷厂曾有8座柴窑,其中最大的徐家窑柴窑,烧窑一次需用柴料近600—700担。这个脱胎于明清御窑厂的柴窑曾经代表了景德镇柴窑的最高水平,也赢得了“药不到樟树不灵,柴窑不到建国不正宗”的美誉。

煤窑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陶瓷工业快速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松木作为主要窑炉燃料已满足不了快速发展需求,对周边林木资源也造成破坏。50年代末60年代初,景德镇市政府大刀阔斧地对陶瓷工业窑炉进行了第一次技术改造,将柴窑为主的烧造方式改造为煤窑,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使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

圆形倒焰煤窑

1955年,宇宙瓷厂率先建成倒焰式圆形煤窑,并研究出适合窑炉烧成的瓷坯及釉料配方,并通过工艺改进,解决了所烧瓷器光泽度不好,有熄烟泛黄现象等问题。

倒焰式圆形煤窑是一种间歇式窑炉,添置燃料是由人工将煤用铲子加入燃烧室的炉栅里。其热气体在窑室内从上向下流动,因而得名“倒焰窑”。

其优点是窑的容积可以根据产量而改变,也可以根据瓷品的品类工艺变动烧成温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其建造费用低,金属材料耗费少,比较经济。其缺点是因为间歇操作,窑墙、窑顶的蓄热和散热较大,因此热损失较大,能耗较大。由于灵活性大,适合各种规模瓷厂、多品种瓷品的烧造,因此具有较强生命力。

1957年,在后景陶瓷厂和后新华瓷厂的位置分别建起93立方米的圆形倒焰煤窑,并试烧成功。景德镇专门成立了窑改委员会,以加大窑炉改造的力度。

简易煤窑

1958年,第一座简易煤窑在马鞍山脚建成并试验使用。景德镇市委提出“年底全面实现以煤代柴”的目标,全市陶瓷行业积极行动,兴建简易煤窑,当年建成简易煤窑近200座,其烧制能力达到全市日用瓷总产量的50%。简易煤窑具有造价低廉,经济实惠的优势,但其材质差、不耐温、煤耗大,且烧成质量不稳定,使用寿命仅1—2年。

1963年—1966年,简易煤窑逐步淘汰,改建成圆形倒焰窑。1965年全市圆形倒焰煤窑突破130座,烧成能力占当时日用瓷总产量的70%,基本实现了以煤代柴的过渡转变,改变了上千年来松柴烧瓷的历史,是景德镇制瓷史上一项重大窑炉革新

当时,景德镇市区30多平方公里内密布了600多根煤窑烟囱,常常浓烟滚滚。在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任务的同时,也对景德镇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煤炭烧燃后的粉尘污染相当严重,天空常常灰蒙蒙一片,城市街道也是布满了黑色的煤烧粉尘。

隧道窑

之后,景德镇人开展以清洁煤气取代了煤炭能源的再度改造,并先后拆掉了煤烧窑炉,形成了陶瓷工业窑炉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煤烧隧道窑

1966年,光明瓷厂率先建成一条77米长的煤烧隧道窑。此后,市内规模较大的瓷厂陆续建造煤烧隧道窑,窑长范围为50米—80米。70年代末期,各大瓷厂原有倒焰式煤窑大多数被淘汰。

70年代中期,鉴于产品结构变化,大件品种增多,对烧成技术和烧成设备要求更加严格,煤烧隧道窑的长度被延伸到81米—87米,窑体延长后,烧成温度更加稳定,瓷品质量也得到提升。

1975年,景德镇已建成煤烧隧道窑15条,烧制量达到全市日用瓷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基本上实现了煤烧隧道化。由煤烧倒焰窑到煤烧隧道窑,这是第二次重大窑炉革新。

油烧隧道窑

70年代,中国石油工业开采技术的发展,给瓷业窑炉的技术革新带来了新的生机。为了改善工作条件,稳定产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减少环境污染,油烧隧道窑应运而生。1976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宇宙瓷厂和光明瓷厂制造了两条油烧隧道窑,同年8月投产获得成功,产品合格率由80%提高到95%。

之后,油烧隧道窑技术在各大瓷厂得以推广应用,到1983年,景德镇陶瓷各厂的隧道窑中,油烧隧道窑占50%以上。陶瓷工业公司供应处建有大型油罐、油池以及相关配套设施,负责各瓷厂的燃油供应。隧道窑的燃料由煤到油,这是窑炉变革的第三个过程。

煤气隧道窑

1965年,由捷克斯洛伐克设计,落在景德镇瓷厂的煤气隧道窑是景德镇第一座煤气隧道窑,由武汉第一冶金窑炉建筑公司承建,当年投产。这也是国内第一条烧制日用瓷的隧道窑,由山西大同煤为主要燃料的发生炉煤气供应烧窑,窑体全长97米,最高烧成温度可达1350度,烧成周期约38小时。一条隧道窑年产瓷800万件,该厂共有3条隧道窑,年产达到2000多万件。

80年代,景德镇开始大规模采用新能源烧制瓷器,使瓷器产品升级上档,消除烟气污染。1986年,景德镇焦化煤气厂竣工投产,为全市各大瓷厂提供煤气烧瓷的能源。

1988年,由景德镇陶瓷工业设计院设计,第一条长81米的焦化煤气隧道窑在红星瓷厂建成并试产。经4个月连续试产运行,产品合格率达到90%以上,瓷器烧成质量提高,能耗大幅降低,肯定了焦化煤气烧制瓷器的可行性。同年10月,光明瓷厂从德国引进长82米的焦化煤气隧道窑顺利投产,技术先进,温差小,节约能耗约三分之一。

此后,新华、红光、红旗、艺术、东风、建国、景兴等各大瓷厂等相继建成焦化煤气隧道窑并广泛推广,大幅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了从烧窑一烧煤一烧油一烧气的第四次能源变革。

煤气发生炉

隧道窑建造现场

梭式窑

隧道窑极大地满足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但也有单次烧制瓷品量大,不适合高档瓷生产以及生产周期较长的缺点。于是,体积容量小、烧制灵活快捷的梭式窑出现啦!

梭式窑属于间歇式窑炉,结构类似火柴盒,窑车装卸通过轨道完成,自如穿梭窑内外,因进出形同梭子,故称为“梭式窑”。梭式窑适合小规模间断性生产,烧成温度稳定,便于自动控制,生产方式和时间安排非常灵活。

1991年,景德镇第一台从澳大利亚购进的燃气梭式窑落地景德镇雕塑瓷厂,引发了一场陶瓷烧炼革命。即使是烧成难度较大的高温红釉和窑变釉,经过建国瓷厂邓希平等专家对工艺配方的调整,很快适应了梭式窑的烧成氛围,应征了梭式窑也可生产精美高档瓷的可能性。

1993年9月,景德镇陶瓷工业设计院成功研制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制作的梭式窑,具有能耗低、烧成质量高、使用寿命长、工艺操作简便的特点。

可以说,梭式窑的出现来的正是时候,随着国有大瓷厂的陆续改制解体,分散开的景德镇瓷人各自发挥优势,开设工坊、创作作品、生产产品,以一种“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姿态,延续着景德镇瓷业的荣光。而梭式窑则扮演着保持窑火温度的角色,一直沿用,成为当前景德镇制瓷窑炉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