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锔瓷 妙手回春(修补陶瓷技术叫什么名称来着)修补陶瓷技术,
本文转自:山西新闻网
关注
瓷器是易碎品,特别是珍爱的瓷器艺术品破损,那种心碎的感觉无以言表。长治市潞州区56岁的王旭东是一名锔瓷匠人,他灵巧的双手能够让一件件碎裂的瓷器“起死回生”,更令人称奇的是,经他锔钉细心修补后的瓷器,更有一种破碎中重生的残缺之美和创意之美,成为一件件独具韵味的艺术作品。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便是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王旭东说:“锔瓷主要以金属材料修补瓷器,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是一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手艺。最早的锔瓷匠人出现在宋朝《清明上河图》中,据考证,那应该是对锔瓷最早的记载。”
王旭东从小心灵手巧,喜欢用剪刀、锤子、锉刀等工具修理东西。年轻时他曾在长治首饰厂上班,对手工艺品情有独钟,对手艺活也有浓厚的兴趣。早些年,他在电视上看到一档关于锔瓷的节目,破损的茶壶被一颗颗锔钉固定修复起来,豁口的茶杯上,增添了一朵小花更添美感。原本缺边、破裂的瓷器,经过锔瓷匠人的精心修补重获“新生”,成为新的艺术品。这些情节深深地触动了他。从此,他像着了迷一样查阅各种书籍资料、搜寻民间留存的修补瓷器、四处求师访友,开始自学锔瓷技艺。
在王旭东的工作室里,锔好的茶壶、茶杯、瓷瓶、瓷碗等,整齐地摆放在工作台上。桌上墙上每天都使用的铅笔、尺子、锤子、剪刀、锉刀、电钻等各式各样的工具,讲述着主人的“锔瓷生活”。王旭东告诉记者,现在做锔瓷可不单单是钉些锔钉,而是要“艺术锔瓷”,锔瓷匠人要构思构图,把很好的图案、寓意都做出来,更好地体现瓷器的美感,赋予其新的审美。王旭东摸索的锔瓷工艺,在实际修补过程中逐渐加入了更多的艺术手段和特色,根据所修补瓷器的实际状况,他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令“补丁”成为瓷器的装饰品,使其比修补前更具特色。
当天王旭东修复的是一件青花瓷碗。“修复瓷器要非常专心,讲求耐心、细心,也许你一不注意就会给它再一次造成破裂,对瓷器来说就是再次伤害。假如你把它做得非常漂亮,一个残缺的物件就又能重生。”
王旭东介绍说,“锔瓷重在锔钉,钉的尺寸、形状等取决于被修复物件的大小和胎壁厚薄,随物赋形。取材大都来源于薄厚不同的铜板,最薄的仅有0.1毫米厚度。像现在这件艺术品就得用最薄最小的锔钉,因为这个瓷碗太轻薄太精巧了。”伴随着敲敲打打的声音,王旭东的修复动作如行云流水,经过10余道工序后,开裂的青花瓷碗将“涅槃重生”,焕发新的生命力。
修复一件破损的瓷器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往往需要十天半月的时间。具体过程要经历捧瓷、找碴、对缝、定位、打孔、绞铜做钉、锔钉、抛光等多道工序。多年来,王旭东修复的瓷器多达数百件,有茶壶茶具、祖传的老物件,也有陶瓷工艺品。虽然日复一日从事修复工作,有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但是因为热爱,他从不厌烦懈怠。他说,修复之后的器物不可能和原来一样,但锔过的器物却自有一种独特魅力,不可复制。原来民间用的金刚钻都比较粗大,而且用的金属就是铁钉,比较单一。现在我们可以用黄铜、红铜,有些珍贵古董还用金、银等材料制作锔钉。材料丰富了,再加上现在一些精密工具的使用,锔瓷技艺也在不断提升中。
锔瓷不仅仅是一种手艺,其中更蕴含着朴素的中华文化,是一门古老的技术。自学成才的王旭东在锔瓷领域小有成就,以他为代表人物的“潞州锔活”前不久获得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说起新年愿望,他信心满满,让更多人了解古老的锔瓷技艺,同时寻找招收对锔瓷感兴趣的徒弟,将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安奋伟文/图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