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职业技术学校:瓷都艺术人才的摇篮(德化陶瓷学院占地面积)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校,
德化职业技术学校航拍全貌。
近日,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在瓷都广场举行第六届技能节现场专业技能展示活动。活动现场,该校的学生结合各自的专业特色,将瓷画、雕塑、美术设计等优秀作品搬上舞台,别出心裁,异彩纷呈,给全县人民带来了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这只是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几十年职业教育的微剪影。
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办学三十六年来,成果喜人,被誉为“瓷都艺术人才的摇篮”。曾被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近几年来,更是捷报频传。2013年工艺美术(传统瓷塑、瓷画艺术)专业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015年学校入选福建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单位,2015年8月获评泉州市首批闽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2015年被授予“福建省行知实验学校”,2016年工艺美术专业群入选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2017年4月,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项目培育学校,2017年5月,被泉州市教育局授予“海丝文化游学基地”。
聚焦产业 服务发展大局
德化职业技术学校陈文森校长说:进入一所学校学习,学生们最关心的不仅是自己能学到什么,更关心的是自己学到的东西能做什么,我们学校注重学生个人的发展,现在学生们继续升学的道路已经打通,就业创业的渠道已经拓宽,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
毕业生到实训基地实习、工作。
艺虹工贸是职校的校企合作单位,也是职校众多实训基地之一。记者见到,前来实习的几十名学生正认真地在陶瓷坯体上作画,把学校学习到的技术理论恰到好处地应用到陶瓷产业实践上,所手绘的画面栩栩如生。2013年的毕业生苏美玲和陈婉泓已在这里实习和工作四年多,如今月均工资达五千多元,令很多同龄人羡慕不已。苏美玲告诉记者,学校两年的学习为她现在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加上实训基地的带薪实习,自己手头上已有些功夫,谋生是绝不会有什么问题。她们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相当满意。陈婉泓表示,当初选择职校,还有些犹豫,现在回头看,无疑是最明智的。
艺虹工贸实训基地管理郭伟东告诉我们:“他们都挺会吃苦的,也挺会做的。学生在实训的过程进步很快,从理论到实践得到了理想的过渡。在我们基地实践后的学生实现了百分百就业,其中有包括手绘员工,财务人员,业务人员,办公室文员,得到广大企业极高的认可与好评,每个学生一旦走入社会就成为热门抢手的熟练员工。”多年来,该校着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在县域遴选优质企业和高级管理人员、技能大师,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学生正在参观毕业作品展。
校长陈文森说:“职校不是职校人的职校,而是全县人民的职校。学校不仅为学生们谋发展,还围绕全县中心,服务大局,将‘三大专业群’深度嵌入我县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
德化职业技术校的工艺美术专业群为陶瓷产品艺术化提供了稳健的教育支撑;电子商务专业积极回应了德化陶瓷产品的互联网+战略;旅游与管理专业则为陶瓷文化旅游及区域山水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宣传员。该校每年向各陶瓷公司(厂)、电子商务企业和酒店、风景区及幼儿园输送大批的毕业生和顶岗实习的学生,成为德化县稳定的培训基地和人才输出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人才的后续支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瓷都艺术人才的摇篮”。
以人为本 成就美好人生
“在学校里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有一些系统的基础性技能知识,老师们更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已经毕业7年的职校学生方美玲说。因为喜欢绘画,在初中时当过班级宣传委员的她,来到职校后走上了陶瓷艺术创作之路。在曾映雪工作室里,方美玲专注于瓷花瓶的手绘,一笔一划淡定从容,一幅荷花图,跃然眼前,惊艳动人。她告诉记者:“在这里的学习气氛完全不一样,特别是进入工作室后,朋友式的教学方式,令人学起来更加轻松也更有动力。”在这里,曾老师所传授教导的经验、技巧,是学校的书本所学不到的,这使她少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方美玲已有自己的研究所,走上了创业道路。在金砖五国会议期间,他们工作室将在厦门办画展,工作室团队成员的画册也将在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
毕业生在曾映雪工作室创作。
同样在职校的工作室中找到精彩人生的还有陈友钩。初中时,不爱读书的他,是别人眼里的“差生”,父母眼中的包袱,来到职校的工作室后,他逐渐地热爱上了陶瓷,找到了自己道路的方向。现在他也是金砖画展的团队成员,对未来充满美丽的憧憬。
这样的例子在职校比比皆是。德化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陈文森说:“职校学生同样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我们的教育秉承着‘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固本求新,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陈文森还说,职校教育作为一个基础性教育阶段,不仅要让学生们学到“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打好人生的基础,成才先要成人,二者两不误,让学生们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优。
烹饪班学员正在学习雕花。
多年来,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不少富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批批从该校走出去的学生成就了自己的美好人生。
多元发展 打造特色教育
在李桂婷老师素描课堂上,黑板上写着素描要领的板书,教室里听到铅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学生们正专注地描摹着眼前的苹果与花瓶组合的静物。只见李老师正逐一指导着学生,从明暗交界的处理,到一条线条的勾勒,这过程始终是低声细语,令人如沐春风。李桂婷,紧随曾云燕的脚步,于2016年参加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获一等奖,被授予泉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李桂婷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素描。
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像这样的专业技术过硬、师德师风良好的教师还有很多。学校把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提升工艺美术专业教师队伍、提升师傅专业水平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人才培养新平台,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学校多元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目前,学校教职员工108人,专任教师99人,其中,研究生学历4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省级工艺美术名人2人、省级陶瓷艺术大师4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高级讲师25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8人、“双师型”教师57人。
德化职业技术学校,针对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产业发展的特点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问题,率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探索现代学徒制实现形式,实施工艺美术专业“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福建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单位。
校园文化节活动多姿多彩。
现代“师徒制”助力人才培养的同时,该校还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和陶瓷文化,建设以“两陶”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扎实开展“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行课程设置的动态管理,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和互联网思维,并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围绕德化的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紧跟“互联网+”和“泉州制造2025计划”,积极为新兴产业培育人才,引领产业发展。
同时,该校积极通过学生社团、协会等活动载体,结合学生各自专业特点,广泛地开展各项有益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并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拥有书法社、电影协会、篮球社、舞蹈社、表演协会、陶瓷制作坊等16个学生社团。学校啦啦操代表队曾代表我县参加省市啦啦操比赛,并多次收获佳绩;学生男子篮球队参加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篮球赛获得三等奖。
据介绍,德化职业技术学校现有全日制中专学历学生2014人,非全日制大中专学历学生1162人,开设工艺美术(陶瓷雕塑、陶瓷装饰、陶瓷造型)、美术绘画、美术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花纸设计、美工设计)、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导游服务、酒店管理、展厅解说)、中餐烹饪、观光农业经营等十个专业,并筹划建设智能家居、3D打印等新专业,为我县的发展大局提供全面的后备人才的支持。
校长陈文森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砥砺前行,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将为我县的教育事业,乃至全县发展大局添砖加瓦,再接再厉。”(连江水 吴朝烨 颜贻特)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