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珐华走进现代生活美国记者:如果中国解放台湾,俄罗斯帮还是不帮?普京霸气回答7个字(低温共烧陶瓷技术发展及行业现状分析图表)低温共烧陶瓷技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珐华镂空孔雀牡丹图罐
乔加胜 乔 琳作乔琳正在工作室内给陶瓷施釉。
王兴泽摄在山西阳城沙坡村的乔氏珐华陶瓷工作室,乔琳静坐窗前,手执画笔,在素胎上填描色釉。
珐华,又名法华、法花,是一种低温彩釉陶瓷器,在琉璃基础上演变而来,其工艺复杂、色彩艳丽,有“黄如金箔、紫如茄衣、蓝如水晶、绿如翡翠”的美誉,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绚丽花朵。
珐华元代创烧于山西阳城、高平一带,盛行于明,在清雍正以后断烧。近10年来,一批工匠艺人致力于珐华复烧研究,在技法和艺术上不断创新,开启了当代中国珐华的复兴之路。乔琳也加入到这个队伍里。
放弃读研,扎进珐华的世界
1992年出生的乔琳是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的第29代传人。7年前,还在美国一所大学攻读精算专业的她,怎么也想不到,将来会在家乡做珐华。
乔琳生于陶瓷世家,乔家许多珐华作品都流传后世,明万历年间乔氏匠人乔永先制作的《珐华观音塑像建筑构件》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乔琳的爷爷从13岁从事陶瓷制作,后来创建陶瓷厂,并自2006年起开始开展乔氏珐华祖传技艺的恢复研究。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失败、总结,这一失传300年的传统陶瓷手工技艺终于重现芳华。
乔琳常常为此感到自豪,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珐华制作技艺。直到 2015年,她的人生轨迹改变了,这种自豪变成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一天,母亲给我和哥哥都打了电话,说厂子经营不下去了。”乔琳告诉记者,那几年,阳城县的多家陶瓷厂跟不上市场变化,因产品滞销而陆续关闭,她的母亲也动了一场大手术,没有心力经营。
放下母亲的电话,当时正在美国留学、准备继续读研的乔琳犯了难。
“我挺纠结。回家传承手艺意味着告别辛苦多年所学的专业。但是,这个厂是爷爷和父母一辈子的心血,如果关了,好不容易恢复的乔氏珐华制作技艺难道要再次断掉?”乔琳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说不回去很容易,但我必须回去。”
就这样,乔琳放弃读研,与哥哥先后回到故乡阳城,一头扎进珐华的世界。
制作珐华需要经过选料、制泥、成型、立线、素烧、施釉、釉烧等数十道复杂工序。
“立线和施釉是两个最关键的步骤。”乔琳拿起一件珐华器给记者解释,“立线的线条要均匀、顺畅,才能很好地隔开釉色并呈现图案的立体感。施釉更是技术活,釉薄了,釉面干涩,没有光泽;釉厚了,釉料的流动就会难以控制。珐华的颜色变化取决于釉色中的矿物质种类和含量,釉色没烧之前都是这种红棕色,不到开窑的那一刻,你根本不知道会呈现出什么效果。”
工作室陈列架上,摆放着几件乔琳一开始做失败的珐华器,“那时候立线总是断开,上色厚度也掌握不好,烧出来的颜色都是一坨一坨的。”
日复一日地练习,现在,乔琳已经熟练掌握了珐华制作技艺。
拓宽场景,提高珐华实用性
今年4月,乔琳为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做了一场线上讲座,这是她第一次受邀和大学生分享乔氏珐华的传承与创新。讲座结束后,很多同学通过微信发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乔琳来说是一种鼓励。
珐华最初是用在造像、建筑构件和宫廷器物上的。“珐华一直比较小众。”乔琳说,“前几年,有人专门从北京来到这里,说要收藏几件爷爷做的珐华器,那一刻,我真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
珐华器开始被大众广泛关注是在2019年。在第四届山西文博会上,珐华器被确定为“山西三宝”之一,政府大力支持珐华器发展,这让乔琳更有信心。她的作品在各种大赛中屡屡获奖,去年,她与团队制作的《珐华易地扶贫搬迁图瓶》还被山西博物院收藏。
“我觉得珐华器不能仅仅是摆件,非遗如果不被大家需要,是传承不下去的。”乔琳开始考虑提高珐华器的实用性。
这两年,她尝试拓宽珐华使用场景,将其运用在茶具、表盘、灯饰、饰品甚至手机支架上。对于瓷板画、看盘、花瓶等工艺品,也不再拘泥于福禄寿等珐华器传统题材,而是大胆使用漫画形象、抽象图案等年轻人喜欢的元素。
“这种尝试是可行的。”现在,找乔琳定制珐华器的人越来越多,珐华正在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我们还在尝试将珐华器与山西各地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做一些文创产品。”
创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乔琳也有很多疑惑:珐华的传承一定是百分百遵循传统技艺吗?还是说,可以突破时代的局限性?比如传统的珐华器是蓝、白、黄、绿、紫5种代表性颜色,乔氏珐华现在发展到了80多种釉色,继续发展还将有哪些变化?但那还是不是传统珐华?
“相信随着更多人去了解珐华、从事珐华研究,珐华器的未来会有更多可能。”很多问题现在并无答案,创新之路上也困难重重,但乔琳的脚步不会停歇。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