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

中国瓷器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的技术革新,发展出青瓷、白瓷、唐三彩、青花瓷、五彩等种类繁多的陶瓷工艺。

商周时期是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就是原始青瓷发展的阶段。原始瓷器,是早期瓷器的一种,但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瓷器。

秦朝历时仅十余年,烧制技术发展在中国陶瓷史上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俑从衣着、武器、容貌和表情上都因人而异,用色丰富多彩,体现了当时高水平的烧制技术。

东汉才有了重大突破。真正的瓷器青瓷出现了,青瓷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符合了真正的瓷器标准。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是有些青瓷因为含铁量不纯化,还原气氛并不充足,色调便会呈现黄色或者黄褐色。独特的灰绿色青瓷釉是釉胎在烧结中从三氧化二铁转换成一氧化铁的氧化铁化合物转换的结果。

到了南北朝时期,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人文特点,出现了白瓷。白瓷是汉民族传统瓷器。它受到人们的喜爱,白瓷显现高贵,其用途广泛。白瓷的发展促进了釉上彩的诞生 。

釉上彩是一种陶瓷加彩装饰,又称“炉彩”。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通常包括彩绘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

隋唐两代在白瓷、青瓷这些素瓷的发展下,诞生了釉下彩工艺, 釉下彩,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工艺, 20世纪40年代以前,景德镇又称釉下彩为“里绘”。真正的釉下彩瓷是在唐代问世。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汝窑:主要产青瓷,有“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美誉。语出周世宗柴荣。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官窑:分南北。北在汴京,南在杭州凤凰山下。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以出产白瓷著称,色泽洁白,不太透明。

哥窑: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元代是中国瓷器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

釉里红(中国红瓷)在晚唐已有出现雏形,元代发扬成熟, 景德镇创烧的一种瓷器釉彩以氧化铜在瓷胎上彩绘,再涂一层透明釉,以高温还原焰烧成,呈红色光润柔和。

青花瓷是源于中国、遍行世界的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简称青花,该品种清新明快,质朴大方,被视为中华民族审美理念的代表。

明朝景德镇御窑厂是中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景德镇建立由朝廷直接管理的御器厂,世称“洪武官窑”。目前,海内外拍卖价格较高的古瓷器多出于此。

景德镇御窑厂 创制了斗彩,斗彩颜色缤纷,色泽鲜明,斗彩又称“豆彩” “填彩”,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色瓷器装饰工艺,打破了我国瓷器发色较为单一的局面,也推动了瓷器向着愈加多彩的方向发展。

清代康雍乾三朝是清代陶瓷最繁荣的时期。清代流行粉彩或珐琅彩等,珐琅彩瓷,学名“瓷胎画珐琅”,俗称“古月轩”,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乾隆珐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珐琅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巅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游园罐是其代表。珐琅彩瓷最主要的收藏机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瓷在众多的清宫廷粉彩瓷中,慈禧粉彩简单率直,浓笔艳抹,富贵豪华而别具一格。红鸟牡丹富贵罐是其风格的经典之作。此后,有君王之才的袁世凯于1915年底称帝,年号“洪宪”。喻其大法制,倡导国民新生活,公正透明等。按惯例,新皇帝即位要烧新瓷贡贺。袁世凯粉彩玉壶春瓶,采用瓷石作胎,模具成型,材质单一,稀薄透光。袁世凯瓷已完全失去了古陶瓷胎体的内部活力,完全依赖颜料和技法,犹如在尸体上化妆,没有了整体的生命的活性。

清代瓷器在烧制技术和绘图工艺上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彰显了古代瓷器工匠的最高水平。但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国内局势动荡和国力衰退,陶瓷的品质也难以维持,逐渐走向衰弱。